欧美顶级特黄大片,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大地资源影视中文二页,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偶遇潼南大佛寺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8-03-12熱度:0

  中國有許多佛教寺廟,一般都依地理位置、地形走勢而建,一些寺廟依靠獨特建筑、皇帝賜封、獨門武術、石刻風格等特點聞名于世。在重慶潼南就有一座大佛寺。此寺不大,依山傍水,卻靠獨特建筑和大佛石刻而揚名天下。

  重慶歸來,途徑潼南,偶遇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潼南城西郊定明山北麓,涪江南岸,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4年)。宋朝時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故改稱“大佛寺”,現(xiàn)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左側臨江,右側靠山,依地形山勢走向而建,呈長條形狀。進大門步行300余步,就見大佛殿緊貼山崖而立,廟門在外,殿堂卻在山巖之中。廟頂采用全琉璃頂,層層疊疊,形成七檐佛閣,如同一群展翅大鵬直沖山頂,很是壯觀。大殿內,一尊高達18.85米的世界第一室內飾金釋迦牟尼佛端坐殿中,此為我國第一大坐金佛,世界第七大佛。佛首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廣明元年(880)。而佛身的開鑿竟跨越五代及北宋,時間長達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才初成。細觀大殿,直接在堅硬的山石中完整開鑿出來,恰是敦煌莫高窟,既遮風又擋雨,節(jié)省了不少建筑成本。

  沿江邊是崖壁長廊,臨江而立。石壁上保存有隋、唐、宋、明清、民國時期佛、道教摩崖造像126龕928尊。一道光滑的石壁正中寫著“歷代洪水題記”幾個大字,幾道石刻橫線,記錄著歷代洪水淹沒此地的海拔高度。橫線最高處,是乾隆四十年洪水漲到海拔253米最高點,當時的潼南縣城和大佛寺全部沉入江底,死傷者不計其數,可以想象狀況十分慘烈。橫線最低處,為1998年8月中國長江流域發(fā)大洪水水位線,當時涪江洪水達到海拔245.56米,整個潼南縣城和大佛寺都在洪水之中飄搖。大佛寺歷經多次磨難,多次修繕,才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一幅高約9米的石刻“佛”字向我們招手,為清同治年(1870年)云巖弗乘所書,是全國最大的石刻佛字。人稱“頂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它的左側,是一尊石刻人像。他不是神,但人們對他給予神的待遇供奉在此。他就是三國時期的關公—關羽。傳說清朝時,有一年夏天潼南下暴雨,暴雨過后,有人突然發(fā)現(xiàn)臨江的一處山崖塌方處,山壁上出現(xiàn)了一個和關公手中大刀很相似的圖像,頓時引起轟動,老百姓成群結隊到此觀看,并燒香祭拜,一時成為街頭巷尾之話題。后有人提議將此處叫為“關刀石”,并在此山壁刻上關公像,于是就有了這尊世上少見的關公石刻塑像。一頂自然形成的黃羅帳靜靜地立在旁邊,恰是在給關老爺打傘。相傳北宋末期,遂寧王趙佶(宋徽宗)訪賢至此歇息,見東巖陡壁,石紋如絲綢縷縷可見,似淡黃色羅幔垂掛,亦無蚊蟲叮咬,故賜名“黃羅帳”。而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更是神奇,你只要在石壁上敲上幾下,石壁就會發(fā)出海潮一樣的聲音。

  寺內還遺存有不少碑文書刻題詠、造像記、題記、楹聯(lián),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而"翠屏秋月"、"合掌石峰"、"百仙巖"、"千佛巖"等十八勝景,更是把我們帶進一個歷史寶庫。一個不大的寺廟,竟然濃縮了如此多的人文景觀,令人贊嘆。

  一個石頭砌成的城門洞在大佛寺中靜靜地沉默著,沿石梯上去直達山頂,可以觀看到涪江風光及縣城的秀麗景色。

  眺望涪江,涪江水在此處形成一個大灣,從左到右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江水平靜,沒有船只,也沒有水鳥在江上舞動,只有遠處矗立于江邊的棟棟新建高樓在秋陽中閃亮。大佛靜靜地端坐在江邊,鎮(zhèn)守著眼前的安寧,這場景不是和樂山大佛一樣扼住水患,在保一方平安嗎?……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