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餃子,對于我一個來自北方的人來說,餃子無疑是最好的美食。雖然來成都生活多年,但對于水餃我還是很鐘情的。
自從我離開故鄉(xiāng),在成都學習生活,對餃子的感覺更加深厚,尤其是母親包的餃子。從此,我就希望在成都能吃到母親的餃子,回歸到故鄉(xiāng)生活中來。
剛在成都的時候,記憶深刻的大學時代。我就離開了黃土地,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但我還是很適應這里的生活,也許是成都融化了我,有“少不入川”,來了就不想離開的感覺。我寢室里的同學是來自多個省的,東北的有,陜西的有,河北的有,我們有著共同的喜愛,喜歡面食,喜歡吃餃子。一個冬季的周末,東北的同學說包餃子,我隨口贊成。雖然來到這里,學校也故鄉(xiāng)永濟的老鄉(xiāng)開的牛肉餃子,但我并沒有吃出故鄉(xiāng)的味道,還是想念故鄉(xiāng)的味道。買來了面粉,買來了韭菜和一些豬肉,案板也是臨時買來的。宿舍的角落有上學期我們買的氣化爐和鍋碗,應付一頓餃子是沒有問題的。當時我還不會包餃子,就是這次我們的“餃子會”那幾個北方的同學教會了我。大學不僅讓我們學習到了工作理論知識,更讓我掌握了許多生活的技能。我們忙碌了一上午,但大部分的活都是另外幾個同學干的,我只是在旁邊打下手,做了些可干也可不干的活,但是在包的時候我完全學會了其中的技巧。那天包的餃子我們幾個同學吃了兩天,整個房間里彌漫了餃子的香味,也饞壞了周圍別的同學,都湊上來吃了些,好在我們包了很多,足夠大家品嘗的。
那是我們勞動的結果,我們吃起來很香,吃到了故鄉(xiāng)的味道,這種味道是我以后多年尋覓的。
餃子的歷史的確比較悠久,已經在北方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種節(jié)日的習慣,每一個盛大節(jié)日它都盛裝出現在筵席上。餃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東漢南陽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的。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作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span>
餃子是好吃的美食,但做起來不是我們想起來那么簡單,那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讓你感到用這么長的時間和花費很大的精力換取這樣的美味,值得嗎?
值得??!那是喚起我們味蕾的記憶,也就是故鄉(xiāng)的美食記憶啊,是承載了故土長久的記憶。
包餃子的確麻煩。首先不是所有的菜都可以用來包餃子,那些辛辣芳香的最好,如芹菜、韭菜和茴香等等。但又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因為這些蔬菜有黃葉,有老根,所以必須“擇”菜。“擇”菜是最花費時間的,似乎時間在它們這里,變得特別寶貴。去掉老根,除掉黃葉,一遍又一遍重復,周而復始,不能讓你有絲毫的放松,像是在一片青菜園內要薅出一些稗草來。假如黃葉混進去,切菜的人就要責怪,一道美食就是要靠時間和耐力換來的,不能有一點的馬虎。可能你剛開始做,就會感到厭煩,嘆息這么無聊。當然也有的菜不需要去“擇菜”,比如南瓜和西紅柿等等,但需要你劃給很大的時間清洗和把它們擦成細絲或切碎。
剁肉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肉是餃子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餃子香味的主要來源,當然現在的素食主義者是不喜歡的,也就能省去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肉又豬肉、羊肉和牛肉,當然依個人的口味來決定,人多了就以多數人的喜歡來決定,當然最常選用的還是豬肉。豬肉好剁,因為它少“肉纖維”,大小老少多喜歡。就是豬肉,剁肉也要花很長的時間,把肉洗干凈,再切成小塊,然后放在案板上開始剁,簡單的動作需要你一遍又一遍重復,直到你的手腕和胳膊酸痛起來,這樣的酸痛可能延續(xù)好幾天。案板上刀跳著芭蕾舞,只是和案板碰撞發(fā)出和諧的音符,那樣的悅耳動聽。
拌餃子餡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把切碎的青菜和剁碎的肉放在一個大的菜盆里,灑上鹽,當然咸淡要適中。有時還要加上點芝麻油和雞蛋,當然還有些你喜歡的調味品。然后又開始考驗你的手力和腕力了,不停的攪拌,使他們混合均勻,碎肉和青菜完全融合在一起,那樣的親密無間。青的菜、紅的肉,還有雞蛋的蛋黃,五顏六色,共存在一個菜盆里,色彩幾位豐富。
接下來就開始和面了,選用有勁道的北方面粉,是水餃好吃的關鍵一步。面與水的充分結合,會完全表現出面食的美。和面的時候,不是面軟了就是面硬了,軟了再加點面,硬了再加點水,總之要達到合適的程度。我看到母親和面,撞擊著面盆,使面帶有韌性。然后蒙上一塊濕布,放在溫度稍高一點的地方(在冬天,當然需要溫度再高一點。),等它慢慢“醒”,也就是它自然發(fā)酵,像一個母親等待熟睡的兒子醒來。
接下來就可以包餃子了!
稍微“醒”的面,被平均分成多塊,然后拿一塊在案板上搓成條,條的細度和長度根據案板的長度來決定。然后把讓它們切成大小一致的面劑子,熟練的人可以用手揪。為了防止他們的粘連,要在它們上面灑上些面粉。下面就開始搟面皮了,看上去是簡單的活,做起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對于熟練的人,劑子在他們手下,龍飛鳳舞,一氣呵成,幾秒鐘面皮就放在你的面前。我接觸過許多的師傅,他們都是這方面的高手,還是弟弟的水平最高。他搟面皮的時候,搟面杖和面劑子在案板上旋轉,讓你眼花繚亂,很快圓圓的面皮就擺在面前,中間厚四周薄,大小均勻??此麚{面皮,就如同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制作。再下來就是包了,不同的人可以包出不同的形狀,只要面皮捏合緊密,煮的時候不破就是了。一個的竹塞子里,餃子一圈一圈擺放著,漸漸向圓心靠攏,圖案甚是精美。餃子的形狀有金元寶狀的,有蛤蜊狀的,有波波狀的,有馬蹄形的……我最喜歡金元寶形狀,因為它寓意著財富和豐衣足食,讓我們有衣食無憂的感覺?!鞍边@個工序,對我還說的過去,包的技術是從大學的同學那邊繼承來的。
餃子快要包完了,可我們還要擔心餃子皮多了或者餃子餡多了。當然餡多了,母親會留下來,第二天給我們烙餡餅吃。面皮多了,就把他們切成條,拉成條,最后丟進煮餃子的水里。
這是多么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一頓美食的造就就是要這樣經過復雜而繁瑣的過程。
那些事我小時候制作餃子的過程,就是母親制作的過程。當然,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餃子的制作也變得簡單了。買回菜和機器絞好的肉,在買些機器制作的面皮回來包就是了。只是機器制作的面皮由于抑制了面粉的粘性,所以不好包,煮出來破的就比較多。還有再簡單的就是到菜市場買現成的餃子餡和皮,回來包就成了。更簡單的就是到超市買速凍餃子或菜市的餃子店買包好的餃子。雖然省事多了,但少了勞動帶來的快樂。
把這些放在春節(jié)的時候,就不顯得費時和費力了,因為它成了約定成俗風俗,抱怨就沒有了。尤其放在除夕夜,更有一番意義,大家一邊包,一邊熬“財”。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和父母在一起,談天論地,訴說一年來心中的歡樂與憂傷,那是多么美妙的時刻。其實在三十的下午,母親已經給準備好了很多,只需要我們圍坐在一起搟面皮和包。春節(jié)走親戚,吃著美味的餃子,那可要花費親人們多長的時間啊!
前幾年,我兩次去非洲國家,在那里工作。師傅為了改善我們的伙食,就說包煮餃子給大家吃。可那么多人,需要大家的齊心協力才可以?。≡谫澅葋啠》曛袊顫庵氐墓?jié)日中秋節(jié),于是包餃子。近二十多人,需要我們幾個會包餃子多長時間啊。面粉是從國內運來的,有北方面粉的特點。好在我的學弟韓生炳是這方面的能手,他來自西北的青海西寧,對包餃子不在話下,我只是給他打下手。他的揪面片做得更好,面片湯味道濃長,讓我常常想起。到尼日利亞,那個礦山可有近一百人,大師傅說包餃子,提前一天就給我們打了招呼,下午沒事的時候大家一起包餃子。也是中秋節(jié)啊,對親人的思念也只有寄托在這些餃子上。離家萬里之外,所有的心酸苦楚,只有向月亮訴說。一個偌大的食堂,桌子上擺滿了面皮,我們二十多個人在包。面粉是當地的,略帶這褐色,這是小麥粉嗎?面皮是用壓面機制作的,自然也不好包,因為粘性不足,就考驗我們這些人的技術了。這個礦山上的人多來自福建,地道的客家人,對于包餃子他們還是擅長的。晚上我們還是順利地遲到了餃子,還有簡易的月餅,那一年的異國中秋,我們就是這樣度過了。
看看,吃一頓餃子是多么麻煩的事。它是時間的奢侈品,也是費力的事?,F在的餃子已經不被季節(jié)所束縛,隨時都有新鮮的蔬菜,隨時市場上都有新鮮的肉賣。
餃子終于包完了,最后就是煮了。大家饑腸轆轆,經過了幾個小時勞作,吃撐了渴望。一鍋一鍋地煮,煮的人卻忍受美食的誘惑,一次次把饞蟲拍死在肚子里。但以前,這個人就是我的媽媽。
煮餃子很有講究,和講技術的?!伴_蓋煮皮,捂蓋煮餡”是我從書本上看來的,每次煮餃子的時候,都在心里念叨幾遍,這是煮餃子的秘訣??!往鍋里點了三四回水,餃子也在水面上翻滾了很多次,那一條條銀魚在水中翻滾,似乎害羞我們的觀看把頭沉下水面,一會又浮到水面上來。但我還是不能掌握煮餃子的訣竅,總要煮破一兩個,看起來沒那么舒心。每一次我就為自己寬心,煮破有多種原因,也許是由于面粉不好或包的人技術不高。餃子不能煮的太輕,以至于肉和菜還沒有熟,讓大家吃起來拉肚子。也不能煮的太重,時間長點,變成菜泥,這樣會變成嬰兒和老年食品。
吃的時候,剝上幾瓣蒜,搗碎,加上醋、醬油、香油、辣椒油,就完成了蘸水的制作。擺上桌子,就算大功告成。吃的人就蜂擁而上,圍坐在桌前,狼吞虎咽。
吃這頓美食就是這樣繁瑣!他是一個家庭餐飲業(yè)的豪舉,需要全家人的齊心協力,需要幾個人的鼎力合作,才能完成這片長篇巨制。把吃餃子的時間搬離春節(jié),放在一年四季的某一天,就變成了時間的奢侈品。吃母親的水餃,就變得復雜多了,我不希望媽媽因為滿足我的味蕾而勞累。
母親在前兩年來到成都和我們一起生活,已經不需要長途跋涉回到故鄉(xiāng)了。這段時間,她又到弟弟家里生活,我吃餃子依舊變得不是很容易。今年春節(jié)初一那天,一大早就打電話給媽媽說多包點餃子,母親答應的很簡單,早就為你準備好了!那是母親的味道,我渴望的美食。我的車開的比較快,希望快點吃帶媽媽美味的餃子。更何況是初一這一天,這是代表團圓和幸福的一天。母親的餃子,是我對餃子的記憶。
就這二十多年,我奔波在成都和故鄉(xiāng)之間??缭桨蜕胶颓貛X,經過漢中平原和關中平原,再橫穿黃河,就來到黃土高原運城盆地西北角我的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美食聚集在一起,讓我多次不忍離開。在成都,我被扔在一個喧鬧的都市,沒有故土的黃河水,沒有漫山遍野的黃沙,沒有故鄉(xiāng)親切的味道。而今,母親在成都,帶來了故鄉(xiāng)的味道,帶來我童年的一切記憶,我已經心滿意足了。而現在,我在每個節(jié)假日,就想去吃母親包的餃子。
一大桌的菜,中央放著一大盆餃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很多,很快就滿足了我的渴望。本來還想能吃很多,就十幾個餃子已經滿足了,吃到了母親的餃子。我們全家陪母親到公園里散了幾個小時的步,陪媽媽說了些話。回到家,我們就說回去了,母親拿來飯盒給我裝了滿滿一盒餃子,說回去熱熱就可以吃了。
滿滿的一盒餃子,滿滿的愛,那是來自母親的!
也許媽媽昨天下午就開始忙碌,為了今天兒子的到來,她把滿滿的愛包進了餃子。當我離開的時候,淚水不由自主充滿了雙眼,但還是笑著跟媽媽告別,雖然我們相距并不遠,但我還是接受這一切。我喜歡吃餃子,媽媽是最了解我的吃的愛好的,所以就給我準備了很多,不僅在她那里吃了,走的時候還要帶一些。為了兒子能吃上餃子,她也許進行了許多嘗試,咸淡是否適中,一個人孤零零地包,不是為了自己吃,而是等待兒子我的來臨。
母親的餃子,我抽空還要去吃。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囫圇滾圓,像一個個孩子吃飽的肚子,我希望就是那樣,成都有母親的餃子!我總有這樣的感覺,娘在那里,家就在那里。
【2015年4月19日夜于成都家中】
(編輯:作家網)
上一篇: 長成一座島嶼
下一篇: 富樂花鄉(xiāng)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