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塔·墓
江南的印象是美麗的。
友人幾番在信中向我描繪古城的那片風光,她的文筆很優(yōu)美,簡直把一個江南 小鎮(zhèn)描畫得令人心醉神往,使我很難相信剛參加工作的女孩,竟有如此深邃敏銳的目光和感受,我的心被她撩動了,于是帶著去領略那塊神奇古老的土地和送給友人的問候。選擇了一個草長鶯飛、杜鵲花開的季節(jié),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一條古樸幽靜的青石板街,宛如一根堅固的主經(jīng)脈,從青石板街斜曳出無數(shù)條石徑小巷,象根根纖細的血管,年復一年,滋潤著這個沅水江畔的歷史名城。這個古城曾有個好威風的名字:龍標。是始于西漢盛于唐宋直到清末民國的九鎮(zhèn)縣府,解放后更名為黔城,為銜接湘黔貫通湖廣的湘西重鎮(zhèn),從史詩上我早已知道那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受謫吟詩送友的地方。
走過青石板街,迎面有一堵古城墻,墻上有斑斑駁駁的野草和枯葉,述說了它的亙古和悠久。在古城墻中,有一個圓拱形門,這是古城至沅江的最近通道,名為“中正門”。穿過拱門,友人早已在其單位門口等著我,一聲友好驚喜的招呼,她臉上蕩漾起兩朵迷人的紅云。她笑著說“你來古城,不是來看我吧?”我故意回道:“也許是吧。剛到貴處,你就讓我感覺到冰心詩的意境,真辜負了洛陽友人的問候!”她一下爽朗地笑了起來,用手一指:那兒不正是你想要拜見的芙蓉樓么,王老夫子早已等候你很久了。
被稱為“楚南第一勝跡”的芙蓉樓,坐落在城西這條青石板街的盡頭。這里背廊臨溪,樹木蔥蘢,怪石林立,樓閣雋秀,真不愧是“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相傳在唐代開元年間為詩人王昌齡嫡貶龍標尉時首建,清代乾隆四十年復修。伴樓還有半月亭、圓月亭等樓閣建筑,圓亭又叫"冰心玉壺亭",這是取王昌齡《送辛漸》詩中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意思命名的,亭下有芙蓉池,中蹲古門,別有風味。友人一邊走一邊給我介紹說:這些古跡幾經(jīng)滄桑,到解放前夕,早已敗壞得破爛不堪,解放以后,經(jīng)幾次修葺,基本上恢復了原貌,到1990年新修陳列室和碑廊,開辟沿河旅游設施,占地一萬平方米。并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日的芙蓉樓,已成為遠近聞名游覽休憩之佳所。
有佳人相伴游玩的雅興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走在公園,通道開闊,綠樹成蔭,空氣格外清新,令人心曠神怡。沿江過道,卵石鋪就,踩上去步履驕鍵,穿過葡萄架下,走過香爐巖邊,小憩送客廳中,山字形門即在眼前,上額"龍標勝跡"四個大楷書字,四周雕繪龍鳳呈祥,花鳥蟲魚,真可謂鬼斧神力,巧奪天工。拾級而上,過龍標門,仰古柏翠葉,芙蓉樓雄踞園內(nèi)中心,樓東黃瓦紅檐之下有"芙蓉樓"金字大匾,隸書結(jié)構(gòu)穩(wěn)重,雄健瀟灑,金光閃閃,古趣盎然 ; 楹聯(lián)"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 ;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古色古香,懸掛在圓柱樓上。室內(nèi)陳列著各種詩畫墨寶、雕鏤作品,展現(xiàn)出湘西文化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登上樓閣,憑欄遠跳,喜形于色,瞰沅江東去,招山色嵐來;長虹臥波, 層巒疊彩,江山放眼,乾坤在抱,其風流全韻,后人覓物思情,不禁有"此心其與玉壺同"之感覺,大有"登臨高閣無窮趣,一覽星沙感廢興"之情境,只見王昌齡當年送客的舞水兩岸,黔域人民已經(jīng)繪出一幅壯麗的新圖;樓閣對岸,座座紅樓,掩映在柑桔綠林深處;條條渠道,蜿蜒于田園青山綠水之中。而古樸依舊,具有深厚湘西民族風情的古城區(qū)已作為國家影視城加以保護完善.面對這秀麗的河山,我想,如果王昌齡在世,當再不會發(fā)出"楚國橙柑暗,吳門煙雨怨"的悲嘆了吧!
告別芙蓉樓,我們又乘車來到城對面的赤峰山下。漫步在赤峰塔邊,觀賞那古城的水光山色,令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赤峰塔建自清咸豐年間,系當時新任黔邑知府主持修建,原修在盤龍山上,名盤龍山塔。為與芙蓉樓臨江對峙,隔岸相望,才移建之此.呈八方形,七層高閣,由于年久失修,塔身石灰剝落.野草綠藤繁生,到1988年12月,被列為洪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在塔旁,有一座水泥圓拱形墳墓,無聲無息,同赤峰塔陪伴度過了一段又一段孤獨的歲月。在大青石墓碑上刻有一段文字"唐學全之墓,出生于1933年7月11日,于1979年1月21日因公殉職。"聽友人說,唐學全同志當時任黔陽縣黔城鎮(zhèn)黨委書記。1979年1月21日他帶領干部到對岸園藝場勞動時,因水深浪急,一株圓形杉木掉入河中,他為了搶救國家財產(chǎn)而光榮犧牲。墓、塔相偎相依,默默地守護著這塊風水寶地,深情地注視著古城的變化和延遷。正當我們沉浸在傷感惆悵的思緒中時,忽然從古城那邊傳來"嗚嗚"的長鳴聲,只見一列滿載旅客的列車,正穿過橫跨沅水的黔城大橋,向我們站立的赤峰山中飛奔,友人告訴我:由于這里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黨委政府領導人民群眾奮發(fā)圖強,黔城已成為全國農(nóng)村小城鎮(zhèn)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zhèn),使這一方土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踏上了現(xiàn)代的快車.它帶來了古城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經(jīng)濟的騰飛。古城發(fā)展的腳步不正似列車的歡呼聲響徹山外嗎?
歸途中,我的心中拂不去對古城的留戀,激奮的思緒忘不掉古城的詩情畫意,更忘不了這里的一方山水和一方人。據(jù)說黔陽縣治西移設黔城,更名為新洪江市,那一定將是湘西一個美麗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到時我一定會再次來到古城的懷抱,同她一起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寫于1997年10月,原刊載《大地原創(chuàng)》,《新洪江》等多家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