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顶级特黄大片,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大地资源影视中文二页,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胡紅拴詩集《地球語匯》暨地學詩歌研討會側記

來源:作者:未知時間:2014-05-07熱度:0

    2014年4月18日上午,由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學會聯(lián)合主辦,陽春市人民政府承辦的"'陽春杯'第二屆地學詩歌大賽頒獎"和"胡紅拴詩集《地球語匯》暨地學詩歌研討會"在廣東省陽春市舉行。包括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葉延濱先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梁平先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經(jīng)理、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七屆主席團副主席兼詩歌委主任溫遠輝先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西藏軍區(qū)副政委吳傳玖將軍,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中國國土資源報社社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主席陳國棟先生,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常江先生、副主席胡紅拴先生、副秘書長徐峙先生,廣東詩人張牛、陳計會、黃昌成先生等在內(nèi)的20多位作家、詩人,廣東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張珂教授,廣東省地質學會秘書長李鑒倫高工,廣東財經(jīng)大學地質遺跡研究中心主任李春生教授等地質專家,陽春市文聯(lián)主席陳建華先生以及陽春市第一中學的400多名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慶煥,中國地質調(diào)查局原常務副局長王寶才,著名作家黃世英、陳廷一、劉揚正、陸德琮、李約漢、周志興、修成國、龍回仁及詩人章治萍、付秉鋒、華野、劍蘭、菊子、劉能英、汪洋、趙春華、歐陽新獻、曾玉仿,地質專家朱照宇、潘安定和編輯家蔡衛(wèi)東、著名媒體人馮善書等以書面形式參加了研討?!吨袊骷摇?、《詩刊》、《中國國土資源報》、《羊城晚報》、《新快報》、《廣州文藝》、《大地文學》、《中煤地質報》、《國土資源導報》及網(wǎng)易、鳳凰、中國網(wǎng)等媒體,報道了活動或刊發(fā)《地球語匯》的詩稿及評論。

研討會學術主持:溫遠輝

溫遠輝(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七屆主席團副主席兼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經(jīng)理、一級作家):
陽春四月。今天大家在陽春這個美麗的小城歡聚一堂,主要是對胡紅拴同志的《地球語匯》這本書作研討。紅拴同志作為詩人、地學文化學者、醫(yī)生、地學科普作家、美術評論家……我們很難想象,這些都在胡紅拴這里能夠得到和諧統(tǒng)一。眾所周知,國土資源的地學詩從一產(chǎn)生就注定其嚴肅性。今天的詩歌研討會,讓我們共同見證紅拴同志《地球語匯》詩歌的魅力,紅拴同志詩人的魅力。請各位踴躍發(fā)言。

常江(中國作家協(xié)會原全委、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楹聯(lián)學會名譽會長、語言學教授):
我以為,當代的文化是多元化的。紅拴同志的《地球語匯》清新自然,灑脫不羈,委婉細膩,既有對古典詩詞的繼承,又有對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我在《地學殿堂里的詩碑--讀胡紅拴詩集<地球語匯>》有較詳盡的論述)??傊t拴同志的《地球語匯》真正為我們認知了什么是地學科學詩作了很好的指引。

陳國棟(中國國土資源報社社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
為深奧復雜的地球科學寫一部詩集?這聽起來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想法。在地球科學和詩歌藝術之間,橫亙著理性與感性,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幾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人想要一躍而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詩人胡紅拴卻做到了。他出版的詩集《地球語匯》,正是這樣一部跨越地球科學與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新之作。從宇宙洪荒到地球歷史,從地殼運動到巖石礦產(chǎn),從大氣圈……到山水勝跡,《地球語匯》以獨特的視野,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關于地球科學的詩意畫卷。
《地球語匯》是一種有難度的詩歌創(chuàng)作探索過程。這種難度首先體現(xiàn)在,詩人要以地球科學深奧、復雜和獨有的名詞、術語營造出詩歌特有的語境和意境,其難度不亞于沙漠中尋找綠洲、在石頭上綻放花朵。在胡紅拴筆下,地質年代、年代地層、同質多象、類質同象、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巖石循環(huán)……這些專業(yè)性極強而又枯燥無味的專業(yè)名詞無一不被他以詩歌的語言點化。
自然科學的嚴謹、縝密與詩歌的感性、抽象應該說是一個事物水火不容的兩極。面對這個沖突,胡紅拴竭盡全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嘗試。他的嘗試驗證了一種可能,一種在自然科學和詩歌上架起一座橋梁的可能。
通讀《地球語匯》,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之所以能在地球科學與詩歌藝術之間自由穿行,其根本在于,詩人賦予筆下的地球科學以生命,并以一雙穿越事物本質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地球科學的生命之美。與此同時,詩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與地球鮮活的生命進行對話。
正是因為這種生命感的存在,使得《地球語匯》讀起來給人一種親近、生動、趣味橫生的閱讀快感。
地球奧秘的詩意呈現(xiàn)。在這一點上,胡紅拴算是成功了。他的成功得益于他詩人和地學工作者的雙重身份,得益于他多年來在詩歌領域和地學領域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
《地球語匯》是一部填補空白的作品。對于地球科學來說,它開辟了一條科普新途徑;對于國土資源文學來說,它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對于當代詩歌來說,它為研究、寫作、閱讀提供了一個新視角,為詩歌寫作的多元發(fā)展方向揭示了一種可能性。由此,《地球語匯》的出版獲得了一種存在的意義。

張珂(廣東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人在這里斗膽班門弄斧了,我認為《地球語匯》是一塊美玉,里面的闡述很專業(yè)。很多人認為,如今在國土資源范疇太廣,不知該如何入手。我認為,國土資源文學的確是一個富礦,精神內(nèi)涵豐富,值得我們好好去挖掘。在這里,我建議,同時也請求紅拴同志是否可以將《地球語匯》贈一部分送給我們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學生作參考書學習呢?!

李鑒倫(廣東省地質學會秘書長):
感謝有了這次機會作為地質學會的代表參加對胡紅拴主席的《地球語匯》進行研討。紅拴這個人相當敬業(yè),做事十分到位,個人的經(jīng)歷通過一種方式展示。他給我的電子郵件經(jīng)常是夜里一、兩點鐘發(fā)的,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科普這一塊是很深奧的,紅拴主席的《地球語匯》將如此深奧難懂的地球科學詩化,將復雜的東西(經(jīng)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以簡單地方式(語境)展示給大家,進行科普、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是我永遠的老師,他在地學科普上還在奮斗,很感謝他,他是事業(yè)上的常青樹。

溫遠輝:
大家講得很好。紅拴做事很認真,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希望大家繼續(xù)從友人、同事、學術的角度來評價《地球語匯》,評價紅拴。

葉延濱(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詩刊》原主編、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教授):
我印象中,胡紅拴是一個笑聲特別大、膽子特別大、辦事特別大,樣樣事情都很能干的人。比如這本書,把山水畫、地學、文學、美學搞在一起統(tǒng)一起來。
客觀地說,剛開始我不太同意地學詩,可是,看著看著,從批判改為優(yōu)點評價。
我覺得胡紅拴的地學詩的一大功勛是讓國土資源詩學進入了國土資源的工作中,也就是說地學詩歌使詩歌進入地學成為合理的理由。這次他能夠將地學詩意化,淋漓盡致地證明了地學詩歌也是詩歌很重要的一部分,《地球語匯》等地學詩歌是一個平臺,它的作用不可或缺。
傳統(tǒng)文化的天、地、人,地學占三分之一。地學詩歌很重要的源頭是山水詩,它是地學詩的老祖宗。而詩歌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有山水詩。純自然的山水詩再到自然加人文的田園詩。田園詩也就到了國土資源部管的土地的那一塊范疇(山水詩已然,國土資源部管的海洋、地質公園、地質環(huán)境等地球科學,都是山水詩的詠誦對象)。中國文化有山水詩、田園詩的傳統(tǒng),山水詩、田園詩又是地學詩的源頭,這就是地學詩進入詩歌的理由。胡紅拴是地學詩的命名者。正如這本《地球語匯》,完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為國土資源熱愛地學詩歌的朋友們提供了(寫詩的)充分的理由。
(常江先生插話:最近河南編了一本古代詠巖礦的詩集)

溫遠輝:
葉老師為紅拴的地學詩找到了淵源,找到了地學詩的淵源和現(xiàn)在存在的價值。

梁平(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星星詩刊》主編、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一級作家):
很難得,這次因為地學詩來到了陽春。
昨天在紅拴的工作室看到此書(《地球語匯》)就想要,但沒好開口。今天早上拿到,一邊聽會,一邊在看這本書??戳藥资?,我想,延濱兄談的很有意思。概念的出現(xiàn),紅拴用這么一本在科學框架,在大框架內(nèi)完成的創(chuàng)作,怎么看待都為時過早,但是很有價值的。我不太贊成科學名直接做篇章,但它很有科學性,很有實驗性。(紅拴)很大膽地用這個體例寫,很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將他的領域文學化詩化,這很有價值。有將來命名留存的可能性。
每個詩人可找到各自詩寫的方向感。大詩人要有自己的方向感,要有自己的符號。紅拴的詩歌有自己的符號。《地球語匯》就是紅拴的符號。紅拴所做到的令我感動的是這本書給紅拴確立了一個符號。
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做強自己的符號。要警惕的是要充分文化了之后才更能讓人接受,詩寫中要從地學向詩學大的過渡。到那時,在詩學里給他一個名份,給一個正確名份--在中國詩歌中的定位。

溫遠輝:
梁老師對紅拴評價很高啊。同時也提出了希望。

吳傳玖(西藏軍區(qū)副政委、少將,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作家、詩人):
這次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認識紅拴先生是2011年,我認為,胡紅拴先生對地學詩是一個卓越的貢獻者,是杰出的實力派地學詩代表,他在創(chuàng)作方面,大膽,敢于突破,很好。他創(chuàng)造的地學詩,是詩人對自然對大地本性的回歸。
《地球語匯》是史詩性的。很敬佩胡紅拴先生,他的創(chuàng)作很大膽。希望他進一步開拓,引領地學詩的發(fā)展。待進一步領會詩歌后,我會寫一篇小文評論闡述自己的感受。

溫遠輝:
    吳將軍指出《地球語匯》有史詩的屬性。

張牛(陽江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詩歌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陽江市詩歌學會會長、《藍鯊》詩刊主編):
這次研討會,本人的發(fā)言還沒有好好準備。我在這里長話短說吧,從另一種角度說,世界很小,文化又是無限地大。地學詩創(chuàng)作是波浪壯闊、豐富多彩的。我認為,《地球語匯》這本書里,我讀出了紅拴主席的地學詩是陽光的詩歌,真情唯先,同時顯示出他本人思維活躍的一面,向我們展現(xiàn)了地學詩和生活的多種色彩。

陳建華(陽江市文聯(lián)副主席、陽春市文聯(lián)主席):
這是陽春的大喜事,這么多的名家到此。我對詩不熟。過去看過胡老師的書,很感動,有震撼力,給我一種正能量。

徐峙(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報副刊部副主任、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常務副秘書長):
看到《地球語匯》,感覺胡紅拴主席"詩情之深、詩心之廣、詩膽之大""詩膽大于天"啊,將我終極一生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難到極點的事完成了。這是開先河的事,他不僅是詩歌的任務,也是科普的任務。它有更大的作用。

溫遠輝:
    聽了徐峙先生的話,感覺紅拴確實是一個很牛的人。


李春生(廣東財經(jīng)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教授,地質遺跡研究中心主任):
對《地球語匯》這本書我比較了解,書稿成稿后我曾經(jīng)看過,了解較早,我覺得,《地球語匯》專業(yè)知識闡述得較全面,讓讀者在享受詩歌的過程中,也輕松地學到了地球科學的知識。
國土資源作協(xié)、國土資源作協(xié)詩歌委都有科普的職責,這點《地球語匯》做到了。用詩的形式解釋地殼、地質,寫的很全面,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的專業(yè)教輔教材。書中有科學的,也有很多陽光的、令人積極向上的、一些激勵人的精神。怎么樣去傳承表達,是地學詩寫作者應該思考的。地學詩要融入時代背景,是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的反映,當前的文化背景為地學詩的繁榮和發(fā)展帶來無限廣闊的創(chuàng)作資源和美好前景。
紅拴教授對地學文化的創(chuàng)作從來是孜孜不倦,我校也請他作過報告,反響很大。
在此之前還沒有用詩的形式全面展示系統(tǒng)的地球科學。作為地球科學的專業(yè)老師和詩歌愛好者,看了覺得很震撼。

陳計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藍鯊》詩刊執(zhí)行主編):
這次很高興,在家門口見到了全國這么多有影響力的詩歌老師。初步讀了《地球語匯》,本人認為,紅拴主席的地學知識面很豐富很廣泛,他的地學詩承接了漢語詩歌簡約之風,富含漢語詩歌特有的靈性。好的文學作品,應該燭照人的心靈世界,地學詩也應不例外吧。紅拴主席不斷開拓詩歌題材領域,以先行者的身份為我們詮釋了地學詩歌的魅力,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胡紅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詩歌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教授):
本來不準備發(fā)言,只帶耳朵,來聽的。但現(xiàn)在要說兩句。
非常感謝各位,你們中肯的評價給了我動力、源泉,更給了我信心,是我創(chuàng)作的精神食糧。我的努力方向就是,地學詩要立足國土、地質、海洋、傳統(tǒng),在波濤洶涌的大文學中樹立鮮明的旗幟,做到與時俱進,進而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傊?,我會繼續(xù)努力的!謝謝各位!

溫遠輝(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副總經(jīng)理、一級作家):
在我有限的閱讀里,似乎紅拴是第一個嘗試將地學知識全方位入詩,首次純粹以現(xiàn)代詩的形式來介紹地學史,表達自己對地學知識的詩意感受。他所表達的對象無一不和地學相關,這樣的選擇設計,讓整本書特色鮮明,既保留了學術著作的系統(tǒng)和嚴謹,又保證了詩集的純粹性。而具體的創(chuàng)作中,無論從構思切入點的選擇,技巧手法的運用,還是聯(lián)想的觸動,情感的生發(fā),都努力做到了學理的嚴謹和詩意的純粹相融合。
按照以往習慣的劃分法,可以將《地球語匯》這本詩集劃為"科學詩",因為它首先具備了科普的功能和意義。對普通讀者來說,閱讀本詩集,不啻于接受地學知識的普及教育,而且接受的是形象生動的教學。從宇宙的來源,到地球的誕生,地質的構造,地球上萬物衍生的規(guī)律,以及我們今日之所見,都有其專業(yè)的解釋。與專業(yè)教科書不同的是,我們不用再困惑于專業(yè)名詞的冷僻,不必再強迫自己大段大段地記憶由數(shù)字和概念構成的知識點,也不必再考慮事物發(fā)展的邏輯鏈條。詩人已將知識點擇要而出,根據(jù)其特色組合演繹,再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達,通過詩意的營造來加深讀者的印象,使復雜的知識平易化,艱深的道理通俗化。這是一種看易行難的轉型和嫁接,一方面需要相當?shù)膶I(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需要詩人的睿智和詩歌表現(xiàn)的才華。令我折服的是,紅拴的專業(yè)并非地質,他修的是醫(yī)學,是在地質系統(tǒng)行醫(yī)問診,對地學知識的了解,只能說是半道出家,近朱者赤,耳濡目染學來的。當然,沒有聰敏勁,沒有相當?shù)挠眯?,那是萬萬學不來的。紅拴的異于凡庸、十分能耐處恰恰體現(xiàn)了出來:論本行當,他是良醫(yī);論地學專業(yè)知識,他成了行家,與地質同行坐而論道,在幾所大學里開課授徒;論行業(yè)在社會上的名頭影響,他也儼然是玉石、奇石界的鑒評專家;論創(chuàng)作,他是高才,作品幾乎等身,而且號召力強,籌備全國性的文學活動,搖手一呼,響應如雷??傊?,紅拴非要給人多才多藝、才華橫溢、激情洋溢的印象不可。文如其人,紅拴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必然是其奔放氣質、才華張顯的具體體現(xiàn),是其激情洋溢的藝術結晶。如果說,科學詩的價值離不開普及科學知識的專業(yè)性,離不開準確、嚴謹,離不開平易化、通俗化,那么,更需要指出的是,它的成功,更多的是仰仗詩歌的魅力、詩歌表現(xiàn)力的成功。也就是說,靠的是將科學知識詩歌化、詩意化。這其實是最困難的地方。詩人要在最枯燥最機械乏味的地方發(fā)現(xiàn)詩意,要生動傳神地傳達出他所發(fā)現(xiàn)的詩意,這多么不容易。這是對文字飛翔的要求,如同在空氣中攀登云梯,如同拽住自己的頭發(fā)要離開地球一樣。但是,詩歌的奇妙、詩人的驕傲也正在于此,在詩歌中這些不可能的事情都發(fā)生了,都讓人沉迷不已。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一句話,詩人的作為。詩人的慧眼發(fā)現(xiàn)了詩意,詩人的才華表現(xiàn)出了詩意。所以,科學詩能夠最有效地傳播知識,為讀者所喜歡,離不開詩人對詩意的獨特發(fā)現(xiàn)和美妙表現(xiàn)。一方面,它需要詩人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尋獲詩意;另一方面,它需要詩人的鍥而不舍的勞作,在粗糲的文字中鋪設精美的通道,讓人能夠到達詩的美好境界。這兩點,紅拴都具備了,并且都有相當精彩的表現(xiàn)。紅拴的自信是建立在良好地擁有地學知識的素養(yǎng)和詩學修養(yǎng)的基礎上,其次是相信自己的慧思能夠巧妙地捕獲詩意。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精到的表達。
在我看來,《地學語匯》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價值,是不應被忽略的,或者說,這一價值更顯重要。那就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紅拴將地學知識,包括地學的名詞術語,地學的原理和學術化表述,都為我所用,裝進了詩歌里,這是十分勇敢的嘗試,也是十分冒風險的嘗試。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探索,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探索。因為,我們通常所講的、所推崇的詩意,大體上是農(nóng)業(yè)范疇的、農(nóng)村背景下的詩意,是農(nóng)耕文化的詩意。我們通常認為,工業(yè)文明破壞了詩意,摧毀了詩歌的美好想象。工業(yè)文明以及城市化帶來的感受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庸俗的市儈生活信念、冷漠無情的社會關系。與這個時代伴生而來的概念術語,也都是機械的、冰冷的、丑陋的、桎梏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比如鋼鐵、水泥、硅膠、X線、氯化物、廢氣、原子能、硫化物、光污染、地震帶、核打擊……等等,等等,這樣的詞語無法入詩,也無法創(chuàng)造出詩意來。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歌,詩人不能完全無視當下,也不可能完全與置身的時代文明不聞不問、不管不顧。過去常說詩人是時代的立法者,現(xiàn)在當然不必將詩人抬得那么高,但詩人應當張開眼睛打量身邊的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詩人的作品怎么可能不表現(xiàn)這個時代呢,怎么可能不將時代的符號烙印在自己的詩歌中呢。所以,有責任感的詩人將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那些機械的、冰冷的、甚至是丑陋的詞語。這對當代詩人來說,不啻是一種挑戰(zhàn),一種前景不可預料的,吃力不討好的,極有可能是效果恰得其反的挑戰(zhàn)。這些年來,陸陸續(xù)續(xù)總有詩人站出來,勇敢地接受挑戰(zhàn)。但是,像紅拴一樣,勇敢地用一整本詩集來迎接挑戰(zhàn),卻是不多見的。紅拴屬于英勇的前行者,在我心目中,他就是大勇者。一個大勇者,如果是深思熟慮后的前行,便同時也堪稱大智者了。紅拴也是大智者。因為,他是主動選擇這樣的創(chuàng)作,卻又是十分的慎行,用四年時光邁出的步履,顯得細致而又耐心。這些一點一點褪去的時光,照見了詩人紅拴對詩藝的堅韌追求。他努力在沒有詩意的地方,去發(fā)現(xiàn)詩意,在機械、冷漠的地方,去掘出溫泉。這正是紅拴最讓人欽敬的地方,是紅拴的詩歌最有魅力、最有價值的地方。
應該說,這部詩集具有史詩的元素,它對地學知識的全面勾勒,它的宏闊結構,它打開時的氣勢,都顯示了它自身的分量。紅拴用他的才華和努力,奉獻出如此的華章,足以令人贊嘆,相信假以時日,紅拴定能更上一層樓,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獨特魅力的優(yōu)美詩篇。讓我們拭目以待。
由于時間問題,這次的地學詩研討會到這里暫時結束了。我認為,象紅拴這些國土資源文學家肩負著自己沉甸甸的責任,喚起廣大讀者對國土資源、對地質情況的關注應該是第一位的。地學詩應該成為國土資源的主流文學。我們堅信:大地孕育萬物,更能滋潤我們的文字。最后,衷心祝愿紅拴同志在地學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邁向新的輝煌!研討會到此結束,朋友們下次再會!


                                   (何春燕等整理記錄)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