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春三月的時候,筍子就開始就破土而出,那剛冒出地面的筍子,有一種挺拔向上的朝氣,一出土便有凌云之志。一場春雨過后,就亭亭玉立了,苗條中透著秀氣,翠綠中帶著嫩韻,新筍開始脫落筍衣的時候,露出的是晶瑩的綠韻,嫩椏上濕漉漉的露珠顫顫欲滴,一陣風(fēng)過,露珠就飄落在撿筍葉的人們頭上,那筍葉大多時候就是用來納鞋底的,農(nóng)耕時代,萬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用途。
家鄉(xiāng)常見的是苦竹,竹筍長成竹子的頭一兩年,它的顏色是青色的,竹齡時間長了,就轉(zhuǎn)為黃黃的顏色,這些有些年頭的老竹子,削的蔑才經(jīng)久耐用,手藝好的篾匠師傅,一皮竹片可以削出六層蔑,當(dāng)然最好的是二三層的蔑。家鄉(xiāng)也有少量的斑竹,也就是散生竹,竹身上有斑斑點點的痕跡,據(jù)說是娥皇和玉英的淚珠,在舜帝南巡到蒼梧的時候,不幸病逝,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玉英一路南行,到達湘水邊,聽到舜帝仙逝后,兩人淚灑湘江,淚珠染在斑竹上,就留下了千年永不褪色的斑點,娥皇玉英就化作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也叫做湘妃竹。竹子的用途很多,可以做竹席、籮筐、簸箕等,那時草屋較多,還可以用來扎屋檐邊的稻草。當(dāng)然,那些矮小的竹子可以用來扎籬笆,做黃瓜豇豆扦。
偶爾還可以看到水竹,水竹和斑竹差不多長短和粗細,只是它的竹節(jié)要比斑竹少,兩節(jié)之間的距離相對要長一些,用來做涼席是最好的材料,比苦竹和斑竹要涼爽平滑耐用。家鄉(xiāng)幾十里外的山上,長的大多是毛竹,毛竹粗大挺拔,比斑竹要高很多,只是我們家鄉(xiāng)是圩畈區(qū),這種毛竹栽培得很少,也不知道原因。毛竹比斑竹的用途要廣泛得多,可以做房屋的橫梁等,而它的竹筍就沒有苦竹筍好吃了。
苦竹筍的纖維要細得多,焯水以后,也不是很澀,用來燒肉是很好的菜,還有把那些嫩筍用來做雞蛋湯的,竹筍焯水曬干后,留著冬季放在火鍋里,和那些葷菜一起,也是美味佳肴。而今每到快過春節(jié)的時候,鄉(xiāng)下人把那些干筍子當(dāng)做稀罕物送給親戚呢。而我最喜歡的是把新鮮的竹筍和咸魚一起炒,那別有一番風(fēng)味,沒有吃過的,大可一試。
那時節(jié)的竹子也很珍貴,平時要吃竹筍,都是路邊的,屋檐邊的,竹園里的筍子是舍不得挖來吃的。但到了立夏邊,那些筍子很難長成竹子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挖些來嘗鮮。
最有趣的是小時候,誰家孩子個子不高長得慢,就在大年三十的傍晚搖竹子,據(jù)說搖著搖著,個子就長得快長得高,叫那些矮個的孩子們充滿了希望。夏夜納涼時,關(guān)于竹子和對聯(lián)的故事,最招人們喜歡。據(jù)說一個窮秀才,過年家中什么也沒有,看到門前正對著財主家的竹園,就自我解嘲,隨手在門上寫了一副對聯(lián),“門前有竹千棵,家中藏書萬卷”,財主看了很不是滋味,叫人把竹子全部砍了只剩下半截,心想看你這窮秀才怎么辦,秀才看到門前的短竹,拿筆在對聯(lián)上各添一字,“門前有竹千棵短,家中藏書萬卷長”,財主一看,氣上心頭,干脆把門前的竹子挖了干凈,一棵不留,心想,這下你沒有戲唱了吧。那知道秀才又提筆加了兩字,“門前有竹千棵短無,家中藏書萬卷長有”,財主一看,無招可使,氣得一病不起。
文人都愛竹,梅蘭竹菊,都是高潔的象征,“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反映了文人的一種審美情趣和對自身修養(yǎng)的追求。我最喜歡蘇東坡的一首詩,“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如今,物質(zhì)豐富了,人們的心情卻浮躁了,滾滾紅塵,真能深諳生活趣味的能有幾人?人間有味是清歡,還是清淡寡欲點好,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