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顶级特黄大片,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大地资源影视中文二页,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常璩與《華陽國志》

來源:作者:武斌時間:2015-07-21熱度:0

到崇州,《華陽國志》館不得不去,那是蜀地最著名的地方史,是研究蜀地的重要文獻,當然《華陽國志》及其作者不得不說。

常璩大約是生于公元291年,在公元361年去世,字道將,蜀郡江原人,就是今天四川崇州市人。《華陽國志》是常璩的得意之作,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后賢志》,《序志并士女目錄》等,全書共12卷,約11萬字。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chǎn)和歷史人物?!度A陽國志》贊譽了中國西南地區(qū)文化悠遠,記載描述了諸多中國西南的歷史人物,以此抗衡中原、揚越,反抗東晉士族對蜀人的輕藐。因為資料新穎可靠,敘述有條理,文詞典雅、莊嚴,符合古代士流的愛好,所以能夠流行,成為千百年來地方志著作的取作準則,一部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它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是一部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是研究我國西南地區(qū)山川、歷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常氏為江原(現(xiàn)崇州)望族,最早發(fā)源于河南境內(nèi),相傳常氏為黃帝臣常先之后。史載西周武王胞弟衛(wèi)康叔之孫食邑于常(今山東省滕州市),即以邑為氏。另有一支常氏為吳國王族之后,春秋之時,吳國公之后封于常(今江蘇省常州市),其后人以常為氏。吳國被滅后,其子孫遷徙各地。越國有大夫常壽過,西漢有右將軍、長羅侯?;?。漢代,常氏一支遷入江原,并逐漸發(fā)展為當?shù)卮笮?,?jù)《水經(jīng)注》:“文井江又東,逕江原縣??h濱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可見此地為常姓集聚之地。漢魏以來,蜀中常姓出仕者不絕于書,并以治經(jīng)史而著稱于世。東漢時期有侍中、長水校尉常洽、侍御史常詡,三國時期有常勖,曾任光祿郎中、主事,尚書左選郎,除郫令,專治《毛詩》《尚書》。

江原常氏為為蜀中大族,族人大多研究學藝、擅文文辭、喜愛撰寫文章。兩晉時期有常寬,字泰恭,舉秀才,任侍御史,除繁縣令,晉元帝時拜武平(今越南北部)太守,后卒于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常寬以明經(jīng)著稱,專治五經(jīng)、史、漢,曾著《蜀后志》《后賢傳》《梁益篇》等。其弟常騫,曾任魏郡太守、湘東太守、新都內(nèi)史,專攻《詩經(jīng)》。公元301年(西晉永寧元年),李特在蜀地率流民起義。當?shù)厥孔寮娂娕e家遷往他鄉(xiāng)。常氏以常寬為首,跟隨杜弢等人遷徙到荊湘一帶。

常璩,字道將,秉承家學淵源,常璩當時年幼,家境貧困,沒能遷徙,改為依附青城人范長生。李特死后,其子李雄繼續(xù)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公元304年(西晉永興元年),李雄建立成漢政權,常璩一族受到李雄的安定撫慰。在氐族人李氏建立的大成政權曾任散騎常侍,掌著作。編著《梁益寧三州地志》和《蜀漢書》。公元333年(成漢玉衡二十三年),李雄派遣李壽奪取寧州,招還流民。常寬等人也回歸蜀地。此時常璩已四十歲,剛回歸蜀地的族人都來依附他。李期、李壽在位時,常璩為史官,最先他交好北方的黃河流域。李勢即位后,常璩升任散騎常侍,因成漢動亂而忿怨。一直信服巴西龔壯言論,向往東晉。

東晉元和二年(346年)桓溫伐蜀,常璩也勸李勢降晉,隨后成漢政權滅亡,歸于東晉,常璩遷徙東晉首都建康,任為參軍。他撰寫《蜀平記》《蜀漢偽官故事》《華陽國志》?!度A陽國志》成書于東晉穆帝永和四年之后,史稱《華陽國志》是常璩的抒憤之作,因到江左以后,常璩并未受到重用,心情比較憂郁,故史載“江左重中原故族,輕蜀人,璩時已老,常懷亢憤,遂不復仕進,裒削舊作,改寫成為《華陽國志》,其立旨在於夸詡巴蜀文化的悠遠?!钡侵档米⒁獾氖牵h吃凇度A陽國志》的序志中說:“夫書契有五善: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說明了志書的價值和作用,對中國方志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梁啟超稱其為“方志之祖”,學者朱士嘉認為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方志,學者張舜徽也稱之為“方志之祖”。歷史學家任乃強先生說:“其一書而兼?zhèn)涓黝?,上下古今,縱橫邊腹,綜名物,揆道度,存治要,彰法戒,極人事之變化,窮天地之所有,匯為一帙,使人覽而知其方隅之全貌者,實自常璩此書創(chuàng)始。此其于地方史中開創(chuàng)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記》者一?!覈鴥汕陙?,地方史志不下萬種,無非流行一時,旋成覆瓿。惟璩此書,雖僅方隅之事而能流行全國,迄今研究封建社會史者猶必重之。此其在歷史發(fā)展階段中,代表性強,足以抗衡正史者三?!薄吨袊蟀倏迫珪ぶ袊鴼v史》謂“該書是后世地方志的創(chuàng)始”,《華陽國志》開創(chuàng)了把歷史、地理、人物三方面內(nèi)容結合記述的新體裁,對后世地方志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此書體例完備,資料豐富,考證翔實,受到歷代的重視。范曄著《后漢書》,裴松之注《三國志》,曾大量采用其文,崔鴻著《十六國春秋》、酈道元《水經(jīng)注》、劉昭注《后漢志》,都吸收和采用了《華陽國志》,因此《華陽國志》在我國地方志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現(xiàn)今最早以志為名、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志書,成為今天我們研究古代西南地區(qū)歷史、文化、民族和地情極有價值的一部著作,被中外史學界稱作“中國地方志初祖”,譽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精華之一”。

常璩的作品還有《蜀記》、《巴漢記》、《南中志》、《蜀李書》、《益部士女總贊》等,這些為寫《華陽國志》奠定了基礎。李雄時期,常璩撰寫《蜀紀》。此篇初名《蜀記》,曾單行。后來改為《華陽國志》之一篇,稱為《蜀志》?!栋蜐h記》,到李壽時流傳于北方。永和中,收入《華陽國志》,始分為《巴志》與《漢中志》二卷。李壽取寧州后,常璩纂述《南中志》。《南中志》成書較晚,取材于楊終《哀牢傳》,譙周《南中異物志》,魏完《南中志》等書,另外還大量記述北還流民的傳說。后來收入《華陽國志》時,全用《南中志》舊文,未有增改。漢興初,常璩取《漢紀》所載公孫述事,像陳壽書一樣,將內(nèi)容分為《紀》、《傳》兩部分,稱為《蜀漢書》,正文共九卷,合《自序》共有十卷。因為李勢將該書送給石虎,已刪除常氏《自序》,改稱《蜀李書》,所以北方的文士最先傳抄。又名《漢之書》、《漢志書》等,后來改寫為《華陽國志》一部分。成漢時,常璩撰有《益部士女總贊》一篇。常璩入晉后,將其收入《華陽國志》,并在各個人物下添加小傳,改寫為為《先賢》、《后賢》兩篇。

《華陽國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它不僅記載有從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今西南以及陜甘鄂部分地區(qū)古代史地、人物的豐富內(nèi)容,而且在書中弘揚起了“大一統(tǒng)”、“民本”、“旌昭仁賢”等旗幟,這源于常璩高遠深邃的史識。常璩不僅在書中高揚“大一統(tǒng)”思想,而且還身體力行,為促使國家統(tǒng)一作出了實際貢獻,又在門第森嚴之際,倡揚“以民為本”,呼吁“選賢任能”,這些無疑超越了時代的拘囿。

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前言》里指出:“從內(nèi)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常璩將歷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經(jīng)濟、人文等綜合在一部書中,這點無論是從體例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具備了方志的性質,但又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方志只偏重于記載某一地區(qū)的特點,這種區(qū)別,正是常璩之《華陽國志》在中國方志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華陽國志》千百年來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這個史學家的崇拜,無疑是至高無上的,因為他開辟了中國地方志的先河?,F(xiàn)在四川乃至西南的許多史學文獻均引用他的《華陽國志》,這對于蜀地歷來遠離中央政權統(tǒng)治的中心、遠離中央政府史學家的記錄無疑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史學方面,他完全可以與漢朝蜀地的揚雄媲美。就是我現(xiàn)在寫的許多文章中,也經(jīng)常引用常璩《華陽國志》的記載。

                                                                                                 2015年7月21日于崇州

(編輯:作家網(wǎng))

上一篇: 閑侃賈玲(打油詩)

下一篇: 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