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廣元一帶,突然想起這里曾經(jīng)存在一個苴(cha)國,是古蜀國末年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他如流星一樣存在的時間很短,僅僅53年,但對古蜀國的影響比較深遠。
開明九世蜀王杜尚可以說是一位在古蜀國歷史上蠻有作為的君王,他看到巴國忙于攻打南方小國,于是果斷派兵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滅亡昔阝、平周二國,控制了四川北部地區(qū),遏制了東部日益強大的巴國向西擴張。自古以來占據(jù)水源就算是占據(jù)天時,川甘陜交界一帶是水源充沛之地,地緣上北接秦國、東可抵達庸國,南鄰巴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商業(yè)及軍事要地,因此他攻占此地對蜀國來說是英明的。原來的昔阝、平周二國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fā)元年分封氐族諸侯國?!拔糈狻?,定國都白水附近,稱吐費城,現(xiàn)今青川縣?!捌街堋?,定國都東河附近,稱平周城,轄管今旺蒼縣及蒼溪縣大部分。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于今昭化區(qū)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lǐng)地,宣布苴國成立。
杜葭萌被封的領(lǐng)地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氐族和羌族,因為挨著強大的巴國和秦國,也有部分巴人、秦人。因此這么多樣的民族結(jié)構(gòu)和復(fù)雜的地理環(huán)境,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葭萌代管苴國,而不自己直接兼并的真正原因。就在苴國建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lián)系,蜀國從羆邑(即今天的郫縣)遷都成都。蜀王兄的賬,苴侯弟是明白的,但還是很榮耀。在當時有自己的一塊國土,苴侯還是很高興赴任的。而且不負所望,領(lǐng)土有所擴張,到開明十一世時,苴國轄管范圍大致今四川綿陽的梓潼縣、廣元的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qū)、昭化區(qū)、朝天區(qū)、旺蒼縣、蒼溪縣、甘肅隴南的康縣、陜西漢中的寧強縣、略陽市。苴國君主雖被蜀王封為漢中侯,但始終沒能真正坐領(lǐng)漢中(今陜西漢中市),漢中褒地曾先后為巴、楚、秦三國占領(lǐng)。
苴國就在這樣艱難的困境中生存著!苴國國君杜葭萌也在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面前變成了攔路虎。此刻秦國已經(jīng)積蓄多年的力量,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因為秦惠王嬴駟采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建議,其實這里的“蜀”,包括巴蜀,也包括苴國,只是蜀的地盤更大,是天下糧倉,對秦人來說更具有戰(zhàn)略意義。
不過這個苴國國君也真不夠安分守己的!除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又和自己的宗主國鬧得不可開交。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稅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真窩囊,于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lián)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稅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于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應(yīng)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宗主蜀國的來往。到開明十二世蜀王杜蘆時,巴國被庸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于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zhàn)很頻繁,蜀國由于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戰(zhàn)役,苴國在這次戰(zhàn)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就得知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軍老弱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后傾巢圍剿,戰(zhàn)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而告終。
這件事過去不久,真正的“老虎”秦軍來了,他們開始了他們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首先把部隊開到了苴國國界邊。于是導(dǎo)演了一處“假道伐虢”的故事。
秦惠王格外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張儀出謀制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其子張若護送給苴國,苴國國君高興的承諾愿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說“秦惠王愿與苴國結(jié)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边@件事被年輕氣盛的十二世蜀王杜蘆知道了,想起了自己藩屬國苴國的種種劣跡,氣不打一處來,要教訓(xùn)下苴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么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么對苴侯忍氣不發(fā),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廷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
這其實正中了秦人的計謀,完成了他“假道伐虢”故事!張若在苴國關(guān)注著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拓進展,終于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后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jié)盟。但狡詐的秦惠王贏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國國君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或稱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xiāng)(今彭州)被捉。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fù)的巴國被秦軍勢力包圍,時隔兩月后滅亡巴國。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秦軍在公元前316年,同一年滅了苴國、蜀國和巴國,苴國真是得不償失,而且連累了自己的宗主國蜀國。
歷史總是那樣的讓人不可捉摸,當年晉軍借虞國之路而伐虢國,公元前655年大軍通過鎖陽關(guān),進入虞國借道滅了虢國,撤軍途中又滅了虞國?!敖璧婪ナ瘛迸c之區(qū)別的是秦軍經(jīng)過苴國的時候就把苴國滅了,繼而再滅蜀國,真是“唇亡齒寒”?。V元的七盤關(guān),現(xiàn)在我每次回家都經(jīng)過,那可是金牛道上一個重要關(guān)口,當年秦軍“借道伐蜀”就是從這里經(jīng)過,每每想起此事,我的心中都充滿了惆悵,感嘆古蜀國,感嘆古苴國!本來親如一家的兄弟,共同對付秦軍,就不可能導(dǎo)致國家的迅速衰亡。當蜀國和苴國聯(lián)起手來共同對付秦國,也許還會有另外一種結(jié)局。
其實還有楚國“借蔡滅息”和三國時“劉備入川”的故事,與之也是同一個道理!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2016年3月21日早晨于成都辦公室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