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水磨鎮(zhèn)
來源:作者:李道華時間:2012-03-03熱度:0次
水磨鎮(zhèn)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東南部,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距映秀鎮(zhèn)5公里,都江堰40公里。古鎮(zhèn)歷史悠久,早在商代,就享有“長壽之鄉(xiāng)”美譽,又稱“老人村”。地震之前,這里是羌、漢、藏、回、彝等民族集聚地,又是汶川縣的農業(yè)大鎮(zhèn)、工業(yè)重鎮(zhèn)。據說古代鎮(zhèn)上有許多以水為動力的水磨,水磨鎮(zhèn)因此而得名。
2008年5月12日的那場大地震,瞬間把水磨古鎮(zhèn)變成一片廢墟,千年古鎮(zhèn)毀于一旦,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經歷汶川地震后水磨古鎮(zhèn)如今變成啥樣子,我在心里一直有些忐忑,掛念、好奇和猜測。2011年6月4日,水磨新鎮(zhèn)開街第四天,我來到這里,驚訝并欣喜地看到,古鎮(zhèn)在壽溪河畔原址上建起一座富有漢羌藏民族特色的新城——水磨羌城。在廣東佛山市的對口援建下,一個嶄新的水磨鎮(zhèn)又展現在世人面前。
沿一條新鋪的柏油公路,車向前行,穿過新建的禪城橋,找一個路邊,把車停住。此時的水磨古鎮(zhèn)人車真是太多了,滿眼是人、是車??磥戆ㄎ以趦扔泻芏嚓P注水磨古鎮(zhèn)命運的人們,不辭舟車勞頓來到這里親身體驗古鎮(zhèn)的重生。
天氣還好,太陽懶洋洋地掛在天上,山區(qū)的氣候此季節(jié)有太陽便曬,但并不感覺熱。放眼望去,古鎮(zhèn)建在山坡上,一層層地,有些像貴州西江的苗寨,如梯田般。盡管有些疲乏,但眼前的景色卻讓我們心情舒暢:那一排排黃黃的羌式、藏式建筑、以及中國傳統的漢式建筑,風格是那么獨特和鮮明,一座座碉樓是那么威武,似乎走進了丹巴的中路藏寨。
沿著上山石梯路緩緩而行,小巧的飛鴻廣場、羌笛廣場、羌繡廣場、羊皮鼓廣場一一從身邊掠過,不一會功夫,就來到了古鎮(zhèn)最老的街——禪壽老街。
老街古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地震使老街房屋全部被毀壞,現在的老街都是新修建的,街長1300米,呈U字形布局。新修的房屋為漢族風格,全是以家?guī)У?,宜居宜商格式,便于居民就地經商之用。“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商鋪,人人有就業(yè)”是全鎮(zhèn)300多戶人家目前最真實的寫照。老街中建有大夫第院落,萬年臺、字庫塔、水磨亭等古建筑,記錄著老街過去的輝煌。萬年臺建于明萬歷25年(公元1588年),曾是當地百姓集會場所,又是唱戲的一個舞臺,每當節(jié)日來臨,這里就是一個慶祝中心。不遠處的水磨亭,則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用具,據說起源于晉代。
老街上,兩邊開著一家家商鋪和各式飯店。老人村飯店樓上樓下,到處都掛著被煙熏黑的老臘肉,老臘肉從豬的尾部到豬頭部長長的一塊塊,真有些吊人胃口。兩個青年,全身涂滿青銅色彩扮作雕塑,一個手抱舊時長桿茶壺,一個手拿算盤,站立路邊,若不是他們應圍觀的人要求變換不同的姿式合影拍照,還真誤以為是雕塑。一個小孩好奇的上前,摸著他們的衣服?,F代行為藝術已經玩到了古鎮(zhèn),可見古鎮(zhèn)當今是既現代又時尚。周邊的羌民,拿來山里新鮮的竹筍,剛摘的“車厘子”(像大櫻桃)街邊叫賣,引起不少游人駐足問價購買。
再往前走,就是古鎮(zhèn)的羌城小廣場。
廣場建在半山坡上,寬闊的地面上,建著一亭一塔。兩邊各是一座高高的水磨羌城牌坊。亭為漢式風格,雕梁畫棟,青瓦覆蓋,四角宮燈懸掛,凸顯漢族藝術風格;塔則白色,塔平如藻瓶,粗細相見,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彰顯藏式濃郁色彩,為古印度教及藏教東漸實物佐證。塔的左側,是一所小學,新修的墻壁上寫著“汶川八一小學”一排大字,不用問,這就是解放軍捐建的學校。
廣場四周,大大小小的羌式、藏式、漢式建筑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特別是羌族民居上那些圣潔的白石頭,被陽光照射的更加白亮,還有那一面面迎風招展的彩旗,宣示著這里美好的一切。
山坡下建著一座高標準的水磨中學,新修的運動場是那么氣派,和城里學校運動場沒有兩樣。一條條新修的柏油公路纏繞在古鎮(zhèn)四周,使人感到這里就是一座現代化的新城。
想當初,大地震致使水磨全鎮(zhèn)近2萬人受災,遇難311人,受傷3701人,直接經濟損失58億元,這是一個多么慘痛的經歷啊。隨手拾起路邊的一塊石頭,我便想,這里的一磚一石,都包含著黨和政府以及佛山建設者們的心血。佛山建設者們在援建水磨時就發(fā)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奉獻熱血鑄水磨”的豪言壯語。大愛無疆,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驗證。地震那天崩地裂,滿目瘡痍、遍地哀傷的情境已從我心中悄然褪去。
離別古鎮(zhèn)真有些難舍。難舍得是景,難舍得是情。沿著一條富有濃郁羌族風格的新街,我們走向城外。走過“天下第一碉”,走過阿壩州各縣風情館,來到古鎮(zhèn)入口處。
一座高大雄偉的碉樓迎面而來,水磨羌城幾個紅色的大字笑瞇瞇地看著我們,像要告訴我們什么,旁邊的一行“廣東佛山援建”字體,已經說明了一切,佛山是水磨的恩人。是啊,如果沒有佛山人民慷慨無私的援助,水磨人民能這么快就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嗎?山坡上的地震紀念館和高大的碉樓,此時正在告訴來這里旅游的人們,這里曾經發(fā)生過既悲壯又動人的故事。56歲的譚斌,地震之時,經過近24小時的艱難跋涉,成功逃離水磨,到達都江堰。鎮(zhèn)上居民高守明,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曾一度陷入絕望之中。老人村的余良平,地震中家園盡毀,但他對災后的新生活充滿信心,希望發(fā)展生態(tài)休閑旅游,增加自己的旅游收入。地震是無情的,人間卻是有愛的。地震摧毀的只是古鎮(zhèn)的軀殼,重新建起的,是一幅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水墨大圖”。
2011年4月,在紐約召開的“第六屆全球人居環(huán)境論壇”上,災后重建的水磨鎮(zhèn)獲得了“全球災后重建規(guī)劃設計最佳范例”稱號。水磨古鎮(zhèn),從災前的工業(yè)重鎮(zhèn),到地震之后轉型變?yōu)樯鷳B(tài)旅游古鎮(zhèn),這是一次徹底的嬗變,徹底地脫胎換骨。如今的水磨古鎮(zhèn),被游客親切地稱之為“水墨江南”。 一個充滿生態(tài)人文的旅游古鎮(zhèn)正展現在我們面前,壽溪河掀起的朵朵浪花,就是最好的見證!
如詩如畫的水磨羌城啊,你猶如一只鳳凰,經過涅磐,經歷烈火,在浴火中得到了重生。已不見你地震時的殘垣斷壁,看到的是你容光煥發(fā)的新姿。我的心安定下來,滿溢著祝福、吉祥、平安。
嘴里品嘗著街上剛買的“車厘子”,一股股甘甜沁入心脾,愿水磨古鎮(zhèn)明天和今天一樣,如這紅紅的“車厘子”,鮮亮甜蜜!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