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顶级特黄大片,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大地资源影视中文二页,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黃河

來源:作者:任渭民時間:2012-09-27熱度:0

                                     
    黃河流出晉陜峽谷,于華山腳下折而東去。在轉折點潼關,又接納了她最大的一條支流——渭河。此后,它終于朝著一個方向,朝著太陽和大海,浩浩蕩蕩地向前流去。
    黃河東去,回首西望,那里是一片寬闊的平川,人稱關中平原。我們常說,黃河流域是中華名族的搖籃,那么,這個搖籃的中心在哪里呢?它就在渭河流域,就在這八百里秦川。打開歷史的畫卷,拂去歲月的塵埃,讓我們踏著考古學家的腳印,沿著渭水去探尋吧……
    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尊中年女性的頭像。她,頭發(fā)修長,背脊裸露,前額低而寬平,眉脊粗壯,鼻子又短又扁,牙齒粗大,頜部前伸。像猿不是猿,像人又不是人。她就是八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人類本來的面目。她的故鄉(xiāng)在今天渭河支流灞水上游的藍田縣公王嶺。后來,考古學家在她的故鄉(xiāng)發(fā)現了她的頭骨化石,以及他們使用過的萬能工具石斧。因此,就給她取名叫“藍田猿人”。藍田猿人是黃河母親的早期子女,他們首先學會了制造簡單的工具,用來獵狩、采集果實,進行原始的生產活動。他們依靠集體的力量與自然作艱難的斗爭,獲得生存和發(fā)展。別小看她手中那把粗糙的石斧,這可是人類第一次用手打磨出來的,它是腳和手分工、猿和人區(qū)別的重要標志啊!
    隨著黃河滔滔的流水,人類歷史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七千多年以前,在與灞水并行北上的浐河之濱,有一個村落,坐落在一塊南北長二百米、東西寬一百米的平地上。村子雖然不大,但房子蓋得卻很別致。這些房屋,有的修筑在地面上,有的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房子的中間有火塘,上面架著蒸飯用的陶甑。房屋附近,有地窖和飼養(yǎng)牲畜的圈欄。村子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用來商議氏族大事,分配勞動產品的會堂。村子周圍設置著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溝,用來防御野獸的侵襲和外氏族的進入。溝北邊是墓地,東邊是燒陶的窯場。浐河一彎清水從村前的白鹿原潺潺向北流去,遠處映襯著郁郁蔥蔥的終南山。這就是母系氏族時期有名的半坡村。在村子附近一塊樹木叢生雜草蔽野的坡地上,一群半坡村的婦女,身穿麻布衫裙,披頭散發(fā),手里握著石斧,正在那里砍樹燒荒,開墾土地。村前的白鹿原上,有一伙男人,手執(zhí)弓箭,嗷嗷地叫喊著,從四面八方圍過去,追逐著奔命的野豬和鹿群。
    半坡人是黃河母親的第幾代子孫已經無從考證了,然而,心靈手巧的半坡人在三秦大地上留下的史前文化遺產至今卻歷歷在目。他們已經有了算數的概念,能夠繪畫,還有自己簡單的文字。如今,“西安半坡博物館”就建立在半坡村遺址上,它展示了半坡村落的實況和半坡人制造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器皿。當你踏進博物館大門,首先在那里迎候你的是一尊手提瓦罐,彎腰汲水的半坡姑娘的雕像,站立在她面前,你怎能不由衷地為她歌唱呢!
    沿著荒草叢生的小徑
    提著瓦罐
    你  悄然來到河邊
    也許是想對著一罐清水梳洗
    也許是驚異水中嬌美的容顏
    不慎打翻了瓦罐

    瓦罐里的水靜靜地流著
    流出貝飾  骨針
    流出魚紋和最初的美感

    河邊不遠處的山林
    傳來陣陣圍獵的吶喊
    野豬的獠牙折斷了
    羚羊野性的雙眸
    充滿絕望和驚恐不安

    瓦罐里的水靜靜地流著
    流出馴養(yǎng)的畜禽
    流出篝火旁的舞蹈和文明的召喚
   
   你身后小小的村落
   茅屋的圓頂  方頂冒著炊煙
   用肩拉犁的人們歌唱著
   晾曬在燒窯前的瓦坯上
   正刻下簡單的符號和圖案
   
   瓦罐里水靜靜地流著
   流出谷菽  紡錘和文字
   流出創(chuàng)造  探求和堅忍不拔的信念

   一個美麗純樸的形象
   跨越了時間和空間
   傾倒的瓦罐  母親的血管
   華夏的歷史從這里流出
   流向新世紀遙迢的彼岸
    歲月,順著半坡姑娘手中那尖底瓦罐的水流向前流淌,流到了關中西部一個叫郃的地方。這里,沃野綿綿,五谷豐登,是中華民族作務農業(yè)的始祖后裔的家鄉(xiāng)。
    后裔名棄,他的母親是有郃氏的女兒,名叫姜嫄。有一次她來到野外,見到天帝巨大的腳印,覺得很有趣,便踩了這個腳印,結果竟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姜嫄覺得這是不詳的事情,就把孩子拋棄在街巷里,誰知牛馬過往都避開走,不踐踏他。她又把孩子轉移到樹林里,不巧這里人很多。最后把孩子扔到封冰的冰河上,但鳥兒都飛來用翅膀為他御寒。姜嫄覺得很奇怪,疑心是神在保護他,便將孩子收養(yǎng)起來。因為當初曾把孩子拋棄過,所以給他取名叫“棄”。
    棄在幼年時期就非常聰明伶俐,喜歡種麻點豆。長大以后,在種植方面更顯示出非凡的才干。他善于因地制宜,并且總結出一套作務農業(yè)的經驗。在他耕作的農田里,大豆顆顆肥,谷穗個個壯,四方的百姓都來向他學習。堯帝知道這個情況后,舉他為農師,教授百姓稼穡之道。舜帝又封他為農官,掌管農事,賜號后稷,封地在郃。
    郃地,也就是今天渭河北岸的楊陵鎮(zhèn)。這里建有后稷的雕像,附近還保留著教家臺、姜嫄廟、后稷祠?,F在,郃地已成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現代化農業(yè)科研城,聚集著農業(yè)方面的各類精英,后稷的子孫,他們的農業(yè)專家。他們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培育出來的良種,正源源不斷地運往四面八方,創(chuàng)造出后稷不曾成就過的奇勛。
    周代先民們不僅是作務農業(yè)的行家里手,也是土木建筑的能工巧匠。三千多年前,他們的都城豐京和鎬京,雖然隨著歲月風雨的侵襲,已經不復存在,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勞作,又使得他們的發(fā)祥地——周原的古建筑群基地重見天日。周原遺址在關中西部岐山縣一帶,它北依岐山,南臨渭水,是個富庶的地方。當你在這里漫游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詩經》里記述周代先民在這里初建基業(yè)的詩句。
      周周
      堇荼如飴。
      爰始爰謀,
      爰契我龜,
      曰止曰時,
      筑室于茲。
      ……
    古公亶父,在晨暉中驅馬向前。他帶領自己的臣民沿著河岸,找尋安家之地,來到岐山。
    忽然,一片茫茫的原野展現在他們眼前。這,就是周原。一塊豐美的沃土,連野草苦菜也蜜一般甘甜。這正是他們尋求的樂土啊,與其說龜板上刻著神的主張,不如說是大家的意愿。他們決定就在這里落腳安居,建造家園。
    劃出疆界,分出條理,再把土地修整一番。排掉溝里的積水,造出千畝良田。每個人都在忙碌,他們用雙手把周原裝飾打扮。
    召來司空,讓他掌管營建規(guī)劃;召來司徒,讓他掌管人力調配。大家群策群力,建造自己輝煌的圣殿。吊起準繩,拉起直線;載起木樁,綁上木板。滿滿地盛來黃土,轟轟地填進槽板。搗土聲,削墻聲響成一片,連震天敲擊的大鼓聲也被淹沒,隱隱約約,無法分辨。
    王都的部門立起來了,是那樣雄偉壯麗;王宮的正門立起來了,又是那么肅穆莊嚴。祭祀土神的社壇也建起來了,開出英武的兵眾,隨時準備抗擊敵人的侵犯……
    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土木建筑到今天該湮沒殆盡了,可是卻在一九七六年,在這里的鳳雛村一帶,竟然發(fā)掘出了一座占地面積為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遺址。它正是修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先周時期,應該是《詩經》里繪聲繪色的描述的實證吧。這里的房屋全都坐北朝南,整體布局很像后代我國北方地區(qū)廣泛流行的四合院,走進大門,迎面是一面影壁,繞過影壁,穿過南房就到了前院,前院東西兩邊是東西廂房,北邊是大廳。大廳往北是后院。后院中間有一條過廊直通正北的后室。前后院周圍都有回廊溝通。整個建筑以大門和過廊中線為軸,東西兩邊嚴格對稱。是一座布局整齊,富麗堂皇的宮室。啊,這才是我國最早的“廊院制”群體建筑!看來,“廊院制”建筑起于秦漢之際的記載應該向前再推一千年。揀起這里出土的磚瓦,敲擊竟有金石之聲,沿襲幾千年的“秦磚漢瓦”之說,恐怕也應該有所改動呢!
    在周原這塊土地上,不光有后稷最先種出的豐茂莊稼,不光有古公亶父帶領先民們最先蓋起的房屋,我們的祖先還以他們令人嘆服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里最先冶煉出金屬。從此,他們扔掉手中原始的新舊石器,把人類歷史帶進一個嶄新的時期。滾滾煙霧在周原大地上翻卷,一條銅錫合金的巨流,從熊熊爐火中奔騰出來流進這“青銅器之鄉(xiāng)”的各種鑄模之中。于是,一件件閃著幽光的斧頭、鏟子、盤、罐、戈、矛,澆鑄出來了。一件件琳瑯滿目,青輝閃閃。那尊三條粗腿頂起一個沉甸甸大鍋似的龐然大物叫“鼎”,它是專門供貴族用的,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那三腿修長,架著一只帶把小杯的東西叫“簋”;尖利虎頭樣的是戈,寬寬扁扁的是鏟。鳳鳥、夔龍在旁邊盤旋,雷公、云母在上面翻騰。有的器皿腹內還鑄有長長的銘文,字體結構奇特,風格拙樸雄健,頌揚著周代先民們的豐功偉績,記錄著他們的生平和族譜?,F在,收藏在首都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的那尊一百五十三公斤重的西周大盂鼎,就是在這里鑄造的;現今,收藏在臺灣博物館內的那個銘文最長的西周毛公鼎,它的故鄉(xiāng)也在周原。
    啊,黃河子孫的聰明才智,在三秦大地上竟放出了如此奪人眼目的光彩!渭河平原猶如一卷長長的歷史書簡,鐫刻著祖先們在這里創(chuàng)造的一樁樁奇跡。三秦大地又像無垠的蒼穹,先民們就是那天幕上璀璨的群星,在歷史的長空中熠熠閃光。啊,三秦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八個大字該是為你而創(chuàng)造的吧!
    秦川,充滿靈性的熱土啊!生長過萬能的藍田石斧,生長過神奇的半坡陶罐,生長過青銅,和第一塊生鐵的堅毅,生長過甲骨文,和豐鎬京城的壯麗!
    秦川,令人神迷的熱土??!殷墟、周墟,盛衰交替,商頌周頌,禾黍離離,好肥美的土層啊!歷史在這里,深耕細耘,長出經、史、子、集……
    秦川,溫厚沉渾的熱土?。∫笊痰陌缘兰е艿耐醯涝诰锖挖淠暗慕徊纥c曾經渭河涇水間反復交戰(zhàn),你給我們留下了歷史的沉思:啊,八百里秦川豈止八百里寬!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蜿蜒曲折,好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展現著歷史在這里演講的腳步,描繪著這里遠古的蒙昧和其后的繁榮。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浩浩東去,猶如一部豐厚的關中史書,記述了周秦漢唐的盛衰,吟詠著勞動人民偉大的創(chuàng)造和美好的追求。
    渭水在秦川大地上奔流,波光粼粼,仿佛一條金色的絲帶,連接著無數珍貴的文物古跡,穿起了一顆顆璀璨的珍珠。
    在渭水南岸風景秀麗的驪山北麓,有一座高七十六米,呈方錐形的土塚,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
    史書記載,秦始皇即位不久,就開始為自己建造陵墓。在他完成統(tǒng)一六國大業(yè)之后,又以更大的規(guī)模來進行這項工程。他征調了天下苦役工匠七十多萬人,用了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耗費資財難以計數。當時有這樣一首民謠:“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歌,萬人吼,運石堆積如山阜”。從這里,我們不難想見當時工程的浩大,也不難想見勞動人民為此所遭受的痛苦。
    秦始皇陵的內部面貌,對世人來說,至今仍是一個未解謎。然而,僅從已發(fā)掘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看,那規(guī)模和氣勢,那場面和情景,實在是蔚為壯觀,令人震驚!已發(fā)現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道內,埋藏著大約八千件陶俑陶馬,它們的個頭與真人真馬相差無幾,而且形象逼真,性格鮮明、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反映了秦代藝術匠師們深邃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已出土的一號兵馬俑坑內,六千多件陶俑陶馬排列成各種方陣,均處于整裝待發(fā)之勢,似乎只要一聲令下,立即就可以馳騁疆場。這氣勢磅礴的兵馬軍陣,象征著秦始皇生前駐扎在都城郊外的宿衛(wèi)軍,體現了秦王朝兵強馬壯、海內一統(tǒng)的壯麗圖景。
    這是一個多么隆重的典禮??!你們終于走出了這塊墓地,你們走進了無數驚嘆的目光,也走進了兩千多年的痛苦和壓抑,那曾經目睹過你們浴血拼搏,征討天涯的太陽,今天,第一次照亮了你們迷惘失神的眼睛和高大健壯的軀體。
    你們何時歸來的呢?披著征戰(zhàn)中原的風塵,馬蹄和劍戟上還染著六國王孫的血污;你們何時歸來的呢?從北方艱難的山巒中,你們才將父兄呻吟著的尸骨,堆砌成一道浸透著血和淚的萬里長城;你們何時歸來的呢?是剛剛出巡了黃河上下、大江兩岸嗎?在耀武揚威的旌旗下,你們齊聲高唱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的頌歌。你們終于麻木地歸來了,依然排列著凱旋的隊列,為了炎黃的子孫,莊嚴地走進了一條整齊劃一的馳道,也為了自己無顏以對貧苦的妻兒,衰老的母親,你們沉重地走進校場,如同走進一條永巷。為了祭奠心中夭亡的鄉(xiāng)情,為了自己也是心中的英雄,為了一個也是英雄似的暴君的結束,你們作了這場偉大的犧牲……
    如今,兵馬俑展覽已成為古都西安最吸引人的旅游勝處,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國外總統(tǒng),都一樣的在這里駐足,在這里驚嘆,在這里留下欽佩的目光,在這里流連忘返。這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忠實記載,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途中一個凝重、深沉而又彌足珍貴的標號。那至今還能運轉自如的銅馬車,誰能說它不是負載過萬千歷史歲月,而仍然金光四迸、異彩不泯。文化與文明的成就常常是超越疆界和時代的。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fā)掘出土,仿佛在人們面前豎起了一面巨大的鏡子,它照出了封建帝王的貪婪和殘暴,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這些兵馬俑的造形,只有古希臘的雕塑作品才能與之媲美。不過,古希臘的杰出藝術品,大都同創(chuàng)作它們的偉大藝術家一起傳世;而創(chuàng)造著舉世矚目的兵馬俑的雕塑家,卻是一群半奴隸狀態(tài)的秦代社會里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這是多么令人痛心和遺憾的事啊!
    古都咸陽西側不遠處的茂陵博物館,設立在西漢名將、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陵園中。這里陳列著我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一批大型石刻雕像,是中外游客游覽的一大歷史勝跡。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因為這里曾屬于漢代槐里縣茂鄉(xiāng),故稱茂陵。茂陵與高祖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昭帝的平陵一字排列在渭河北岸的高原上,氣勢雄偉,極為壯觀,因而有人曾將這里稱作“五陵原”。茂陵是“五陵”之冠,它不僅規(guī)模最大,而且周圍陪葬墓很多?;羧ゲ∧咕褪瞧渲兄?。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一位驍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的青年將領。他十八歲就統(tǒng)帥部隊,出征塞外,為西漢政權的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時年僅二十四歲。為了追祭霍去病的戰(zhàn)功,漢武帝把他葬于自己陵墓的旁邊,并且命令將他的墳墓用石頭筑成祁連山形狀,還在墓前成列著一大批動物石像。
    那一尊尊用巨石雕成的人和各種動物形象,古拙雄渾,神態(tài)畢聚,靜中有動,生意盎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生動地體現了中原人民樂觀進取的時代特征。那些不事細節(jié)修飾的夸張造型,在粗輪廓的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中,表現出了漢代藝術所獨有的力量、運動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氣勢”的美。
    茂陵石刻,是漢代藝術匠師們奇妙而又偉大的創(chuàng)造,它蘊含著瑰麗的藝術想象和巨大的思想飛躍,凝結著漢代先民們的智慧和力量。那些重量多在數噸以上的石塊,經過他們的手,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了形神畢現的活物。當你靜靜地觀賞這一尊尊粗獷雄渾、質樸酣暢、傳神而又傳情的藝術品時,你會從中汲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你會產生無比美好的遐想……
    在古城西安,唐代文化保留到今天的一個醒目的標志,就是聳立在城南的大雁塔。
    大雁塔建在唐代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造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當時住寺僧侶眾多,著名的玄奘法師就在其中。
    唐太宗初年,玄奘法師克服重重困難,去印度、巴基斯坦游學取經。他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印度等國,又從印度帶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經典,住在慈恩寺內潛心翻譯。為了保藏佛經,他向朝廷建議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曾幾經翻修,由最初的五層增高到十層,后又由十層變?yōu)槠邔?,一直保留到今天。它櫛風沐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然而那古樸大方,巍峨莊嚴的氣勢,卻一如既往。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長安的一大名勝。詩人杜甫、岑參、高適、儲光羲、白居易、元稹等,都先后到此游覽,并且賦詩吟歌,以抒胸襟。其中岑參的詠塔詩極有氣勢,他對大雁塔的宏偉和登塔所見的秋日景色,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
    今日的大雁塔,經過重新修復,顯得更為高大雄偉。它以凝重莊嚴的姿態(tài),聳立在古城西安,裝點著這座古老而又美麗的城市,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
恒河  金字塔
富士山  地中海
陸地的和海洋的
驚羨
游方僧  絲綢商
考古家  游春仕女
往古的和未來的
禮贊
在東土大唐
凝成一個奇特的
標點
巨大  沉重  悠遠

感嘆地的神秘引力
感嘆天的無限循環(huán)
感嘆黃河的連綿沉淀
感嘆草木的色彩紛繁
感嘆離去者的遺憾和憶念
感嘆來訪者的迷幻和愛戀

在每一個游客的瞳孔上
留下一瞥鐘情的顧盼
在每一個來訪者的面頰上
呈現出欽慕和贊嘆
大雁塔
你靜守在自己的位置上
等待著一頁優(yōu)美的詩篇
……
    親愛的朋友啊,您到過東北大森林嗎?您去過云南的天然石林嗎?凡是到過那里的人,都曾深深地感覺到了大自然所賦予我們這些景觀的壯美。然而,在我們偉大的國度里,除了這些天然之林以外,我們的祖先還為我們留下了一座會說話的、人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碑石森林,它獨具風采,令人心馳神往,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九零年。從那時起,經過歷代多次的修葺和整理,碑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規(guī)模。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下,碑林又得到了比較全面的修整和建設,并且增添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歷史碑石,墓志,使它成為一座精華薈萃的大型石質書庫。這里收藏著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稀世碑碣兩千三百多件?!敖浭纷蛹睙o所不有;“真草隸篆”無所不包??芍^碑石林立,珍奇云集,洋洋灑灑,蔚為壯觀。
    屹立在碑林入口處的《石臺孝經碑》,是一塊珍貴的歷史遺物。它鐫刻著“孝經”全文,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為“孝經”所作的序和注解,碑文以隸書刻成,是唐玄宗流傳于今的最完整的書法作品。這座碑石巨大渾厚,雍容華貴,不禁使人聯想到盛唐的繁榮,歷史的光彩,也想到了一代帝王的癡心和奢望。唐玄宗親書孝經,并且把它刻在碑石上,這決不是為了炫耀他的才華,也不是為了顯示他的政績,而是在精心編制著一個夢,一個希圖維系封建社會綱常秩序的夢。他夢想著世人都去恪守忠孝仁愛,他夢想著“家天下”的統(tǒng)治能夠長治久安,好讓他和他的子孫們,一直過那夢一樣的生活。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它打碎了一切封建帝王的迷夢,只讓那破碎的幻夢遺存在石碑上,留給后人去端詳、去思量。
    陳列在碑林里的《開成石經》,是我國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石刻,它由一百一十四塊石板組成,記載著我國古代的倫理道德、典章法度、知識文化和哲學思想,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歷史上,它曾是晉升仕途的階梯,對它的研讀和應用,不知是多少風流才子榮登金榜,飛黃騰達;也不知使多少文人學士落第潦倒,遺恨終身。今天,當我們面對著這一塊塊經書石板的時候,古代士子們那輕輕的踱步聲和低低的吟哦聲,仿佛還隱隱約約地縈繞在我們的耳旁,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端。
    步入碑林,就好像走進了一座經史的寶庫,那層層疊疊的碑石,仿佛一頁頁歷史的卷宗。它們記載著許多中外交往的史實,也寫下了不少英雄豪杰的業(yè)績。它們記錄著僧侶們的虔誠,也留下了文人們的靈氣……
    的確,碑林無愧經史寶庫的美譽,然而,它又堪稱書法藝術的淵藪。這里芳樹遍植、艷葩滿枝、光彩奪目、美不勝收。從翻刻的秦代李斯的篆書《嶧山碑》,到清代林則徐的行草《游華山詩碑》,歷代書法名家都在這里留有筆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僧侶懷仁集晉人王羲之遺墨刻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實在是一樁歷史奇跡。這篇碑文被后人稱為“千金帖”,其來歷據說是懷仁以一金買一字才集成的,因而它格外引人注目,尤其為世人所珍惜。
    碑林,是智慧和才華的結晶。碑林,是知識和藝術的海洋。那一塊塊錯落有致的碑石,凝結著無數工匠的心血和汗水;那一篇篇淋漓酣暢的碑文,寄托著多少代人的夢想和追求。這里,每天都有無數熱切的目光在尋覓;這里,留下了古今中外無數游客的足跡。碑林以它獨具的魅力,展示著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業(yè)績。
   涇水從山野里來
   泛著一個個金色的浪頭
   渭水從高原上來
   涌起一層層洪波激流
   它們歷經了周秦漢唐
   走過了曲折坎坷的道路
   造就了八百里平川沃土
   描繪出三秦大地一片錦繡
    在廣闊的關中平原上,有兩座雄偉非凡的大山。一座是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留給我們的西岳華山,它以奇險冠天下,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前來尋奇探勝的游人。另一座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炎黃子孫用燦爛的文明修筑而成的大山——古城長安。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山,是黃河兒女的業(yè)績之山。它崛起于八百里秦川,磅礴于亞細亞大陸。
    啊,古老的長安,渭水用多少酣美甘甜的乳汁滋潤了你,你又承受了黃河母親多少深厚的情愛!你給我們民族的歷史留下了多么輝煌壯麗的詩章,留下了多少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古希臘的原始社會剛剛開始瓦解的時候,當古羅馬一帶還只是原始部落的時候,長安就作為封建領主制王國西周的首都而誕生。這時,地球上許多地域還處于蒙昧狀態(tài),而長安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顆啟明星,在東方升起了。
    “長安自古帝王都”。“千古一帝”秦始皇,率先以長安為基地,橫掃六合,經略邊疆,隨之稱雄于天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以長安為根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fā)展農工商業(yè),使我們封建社會達到第一個繁榮昌盛的高潮。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唐王朝,也是以長安為中心,把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推向一個空前絕后的頂峰。
    啊,長安,你從三千年前,風塵仆仆地來到今天,在這漫長的三千年中,在這座歷史的舞臺上,曾上演過多少驚天動地的話劇,奏響過多少民族振興的凱歌。
    中國歷史上最早而且成效卓著的改革運動是在長安進行的。秦孝公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商鞅在秦國兩次變法,大刀闊斧地實施改革。他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zhàn),勵行法治,使本來落后保守的秦國一躍成為七雄之首?!妒酚洝分姓f,商鞅新法在秦國“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家給人足?!鼻貒鴱纳系较露季挥行?,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為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秦始皇就在長安接待過來自印度的客人,當時的秦國還與東南各地關系密切。秦國之名,經過西南亞國家,早已名揚世界各地。現在歐美國家都稱中國為“China”,這個名稱便是由“秦”的譯音演變而來。到了漢代,長安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開放城市。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張騫率隨從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們歷經艱辛,經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大夏等國,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外國的第一個代表團。從此,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開始向西方延伸了。十九年后,張騫率隨從三百多人,攜帶大量賚金、絲綢,再次出使西方,遠至安息、身毒,也就是現在的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國。這些國家也都派使臣來到長安,并送給漢朝許多禮物。此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到了唐代“絲綢之路”上更是車水馬龍,奔赴長安的各國代表絡繹不絕。它像一條堅韌的紐帶把古代中國和西域各國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地中海沿岸,對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地中海沿岸的人民至今還對絲綢之路保持著美好的回憶。一九八五年十月,西方“絲綢之路“旅行團一百多人,循著當年張騫的足跡,不遠萬里追溯到古城長安,他們盛贊絲綢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貢獻。
    長安曾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西漢時期,聚集長安的文學家在繼承屈宋楚辭傳統(tǒng)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了以鋪陳排比、詞藻華麗而著稱的漢賦,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漢代樂府所采集的民間歌謠,不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均屬于上乘。這些,“樂府詩”千百年來光彩不滅,至今為人們所珍視。到了唐代,文學藝術領域以長安為中心,出現了極為繁榮的景象。壁畫藝術登峰造極,書法各家層出不窮,歌舞演奏盛況空前。而唐詩的成就,則堪稱我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各種藝術風格的爭奇斗艷,詩歌體制的日漸完備和成熟,蔚為文學史上萬紫千紅、百花競放之偉觀。唐代又是一個詩人輩出的時代,僅《全唐詩》所錄的詩人就有兩千多個,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的有百余人之多,開宗立派,影響久遠的名家也不下二十人。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更是譽載全球的偉大詩人。
    唐詩不僅在中國被視為國寶,而且已經成為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精神財富,受到各國人民的崇敬和喜愛。一九一一年,一部以中國唐詩為內容的交響曲曾在德國慕尼黑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這部交響曲出自奧地利杰出的作曲家馬勒之手,他采用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詞作為六個樂章的歌詩,成為中西合璧的藝術珍品。
    啊,長安,多么迷人的城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詩仙李白一來到長安,便以青年時代的佳作《蜀道難》被譽為“謫仙人”。他以雄奇奔放的手法,在長安寫下了許多動人心魄的詩篇,實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后來他漂泊到山東,在送別朋友時還說:“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以咸陽喻長安,足見他對長安深厚的感情。詩圣杜甫,困守長安十年,人民的疾苦,帝王的淫逸,在他筆下凝成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句?!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鮮明的對比,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他流落到四川后,還有“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的詩句,既感慨于時局的混亂,又不能忘懷對長安的眷戀。直到臨去世前,他還深情地詠嘆道:“云白山青萬里余,愁看直北是長安。”中唐詩人白居易在長安開一代詩風,正像他自己所說的:“詩到元和體變新?!彼淖髌芬酝ㄋ滓锥⒁繇嵑椭C而著稱,深受勞動人民的歡迎。連唐宣宗李忱也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歌琵琶篇”。
    多少詩人、畫家、書法家、音樂家聚集長安,并在這里完成光照千秋的藝術巨制。他們像璀璨的群星一般,閃耀在長安的上空。多少外國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而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繁榮的長安??!他們當中有些經商,有些從事宗教活動,有些在長安留學,鉆研中國的科學文化。有些外國人長期甚至世代生活在長安。波斯人李元諒在唐王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和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印度人羅好心曾在朝廷擔任開府儀同之司、檢校太詹事等重要職務。日本友人更是遍布長安,僧旻留學長安二十三年,惠隱留學長安三十四年,人們所熟知的阿倍仲麻呂,也就是晁衡,十六歲就來到長安,直到七十歲在長安去世。有一次晁衡回國,途中船被大風吹到越南,李白誤以為他不幸遇難,沉痛地寫了一首詩悼念這位朋友:“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長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聚而成的。雄偉的唐長安城,也恰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標志。光它宏大的規(guī)模,密集的宮殿群,就堪稱中國建筑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如果在兩千多年前,你登上大雁塔,便會看到這樣一幅壯麗的景象:四周的城垣方方整整,城中的街道縱橫交錯,白居易對此形象地比喻道:“白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贝蠼謨膳员橹睬嗷庇軜?,綠蔭夾道,清幽宜人。城東的興慶宮,回廊九轉,湖波流螢;城北的太極宮,富麗豪華,雄偉壯觀,龍首原上的大明宮,更是殿堂林立,金碧輝煌。這時的長安,不僅是唐王朝的心臟,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有高度發(fā)展的手工業(yè),有繁榮興盛的商業(yè)貿易,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線,有百花爭艷的科學藝術,有四面八方的少數民族和跋涉萬里而來的各國使者。
    啊,長安,你是一座英雄的城,也是一座革命的城。你曾把一桿桿聚義的大旗,交插在四方的城垣,你曾把一朝朝天子王侯,埋葬在黃土高原。
    唐代末年,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從春明門攻入長安,使日益腐朽的唐王朝瀕于崩潰,人民用血汗修筑的長安城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懷抱?!皼_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在大明宮含元殿莊嚴宣布了起義軍建立的大齊政權。明代末期,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經過十五年的南北轉戰(zhàn),攻克長安,并在這里建立了大順革命政權。一九三六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fā)生在古城長安。它促成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使時局大為扭轉。從此中國人民的槍口一致對外,抗擊日本侵略者。這在中國革命史上,無疑是非常光輝的一頁。
    如今的長安,已經是另一番動人的景象。宏偉的鐘樓矗立在市中心,鱗次櫛比的現代仿古建筑群和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樓環(huán)繞四周。寬敞整齊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呈放射狀像四周延伸而去。古老的城墻已被修葺一新,環(huán)城公園內的碧波清流,曲徑通幽。新開發(fā)的曲江新區(qū)和大唐芙蓉園旁,嶄新的高樓大廈和典雅的古建筑群錯落有致,相映生輝;灞橋的世界園藝博覽園內,來自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爭奇斗艷,競相怒放。坐落在唐長城遺址處的西安高新開發(fā)區(qū),已成為西北五省區(qū)名副其實的光谷,高尖端的科技研發(fā)成果不斷從這里傳遍全國。遍布城郊的工礦企業(yè),正在為長安的日益強盛創(chuàng)造財富;簇立于城南的高等學府,正在為西部的現代化建設輸送著各類人才,科技新花含苞待放、藝宛奇葩競相爭艷,今天的長安古城早已插上了科技的雙翼,向新的目標騰飛。
        啊,長安,你是
        一部豐厚的史書
        一部歷經刀、槍、水、火,
            歷經雨、雪、風、霜的
        古老的經典
        一部刻著豐鎬之莊嚴、咸陽之雍容
                漢宮之富麗、唐城之輝煌的
        雄渾的巨著;刻著
        石斧和青銅的冷峻
        刻著秦箏和編鐘的深宏
        刻著至今還用黃土壘成的子孫們
        日月可鑒的赤子情愫。
        
        堅韌如羊腸的絲路
        偉岸如五岳的建筑
        因悠久而顯赭黃
        因沉積而凸顯古樸
        長安喲,一部豐厚的史書
        一部艱難的《創(chuàng)世紀》
        一部渴求的《秋聲賦》
        一部壯奇的《出師表》
        一部人生的《駿驥圖》
        用蹄聲去讀,才能讀懂秦川的開闊
        用春光去讀,才能讀懂長安的壯美
        讀透咸陽古道的千年憂怨
        讀透渾厚猶如父性的八百里黃土
        讀出一派浩然之氣
        讀出一派豪壯之風
        一如讀出
        我們的民族
    我們中華民族,在黃河畔誕生,在黃河畔成長,而且還受著華山的庇蔭。據說,“華夏民族”這個稱為的由來,就與華山有關。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它背靠秦嶺,面臨黃河,海拔兩千二百多公尺。有道是:“太華五千仞,重巖才沓起,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
    華山有五峰,東,朝陽峰;西,蓮花峰;南,落雁峰;北,云臺峰;中,玉女峰。五座高峰各據一方,遠遠望去,好似一朵五瓣蓮花凌空怒放。因為古代“花”字和“華”字相通,所以華山便以“狀似蓮花”而得名。
    華山北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只要聽聽諸如“猢猻愁”、“閻王砭”、“擦耳崖”、“上天梯”一類道路的名字,就足以使人心動神驚了。何況還有那更為奇險的“千尺燑”、“百尺峽”、“老君犁溝”和“蒼龍嶺”等等,它們不知使多少游人心灰意冷,望而止步。然而,如古人所說的那樣,“世之奇?zhèn)ァ⒎浅V^,在于險遠?!碑斈阕咄耆A山陡峭艱險的道路,來到金鎖關的時候,華山頂峰那迷人的景色,就會呈現在你的眼前。群峰在望、林壑深秀、白云洶涌、松濤低吟,真可謂奇?zhèn)延^。
    黎明時分,你可以站在東峰望日出,看那巨大的火球把第一線光明帶到人間;天氣晴朗,你可以到西峰遠眺中條山,俯瞰關中平原;夜晚,站在“摘星石”上,那顆顆銀星在你的頭頂腳下,身前身后閃爍,仿佛舉手便可以摘下來似的。南峰是華山的主峰,你站在峰頂環(huán)顧四周,群峰羅拜于下,云霧從幽澗深谷涌出,就好像身臨仙境一般。
在東峰的石壁之上,“巨石垂直,黃白相間”,“遠而望之,五指分明”。這就是關中八景中的第一景——仙人掌。相傳,天地初開的時候,華山和首陽山是連在一起的,擋住了黃河的通道,河神巨靈,一手推定華山,一腳蹬著首陽山,大喝一聲,把兩座山分了開來,給黃河拓開了一條通道。因為巨靈神用力過猛,巨大的手掌印在了華山的石壁上,“仙人掌”便由此得名。
    西峰上有一塊大石,“狀似刀鞘,中成大凹”。傳說美麗的女神三圣母,不堪天宮的寂寞,追求人間的幸福。愛上了上京赴考的書生劉彥昌,她不顧森嚴的天規(guī),與其結為夫妻,并生一子,取名沉香。兇狠殘暴的二郎神楊戩,得知妹妹私奔下凡,惱羞成怒,遂將三圣母壓在了華山西峰之下。沉香長大以后,戰(zhàn)敗了舅父楊戩,以斧劈開這塊巨石,終于救出了他的母親。
    哦,在那高聳云端的峰巒上,還有多少美麗的風光?在那飄渺的白云深處,還藏有多少奇妙的神話?多少遷客騷人,為華山的名勝奇景而傾倒,為華山的動人傳說而神迷,寫下了無數瑰麗多彩的詩篇。李白的《西岳云臺歌》便是贊嘆華山的千古絕唱:
      西岳崢嶸何壯哉,
      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
      盤渦轂轉秦地雷。
      榮光休氣分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靈咆哮劈兩山,
      洪波噴流射東海。
      三峰卻立如欲催,
      翠崖丹谷高掌開。
      白帝金精運元氣,
      石作蓮花云作臺。
      ……
    站在華山之巔舉目眺望,但見八百里關中平原,朦朦朧朧那生機勃勃的田野,那繁榮興旺的市鎮(zhèn),那鱗次櫛比的建筑,仿佛籠罩在淡淡的云霧之中。渭水就從那翡翠般的霧靄中悠悠地流出。它帶著三秦兒女的理想和癡情,帶著秦川大地的希望和追求,投入黃河的懷抱,奔向東方,奔向大海,奔向一個更為神奇壯觀的世界!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