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環(huán)游(1)
來源:作者:管成林時間:2012-10-26熱度:0次
廬山,無疑是一處靈秀之所在。
大禹“九江孔殷”的傳說,秦皇“嘆斯岳遠”的記載,漢武“祀其名山”的故事,晉僧慧遠在此修禪弘法的抉擇,魏晉詩人湛方生“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的描述,“第一個爬上廬山高峰的詩人”謝靈運《入彭蠡湖口》的感慨,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毛澤東等文人騷客、達官顯貴紛紜的跟帖,這些所觀照的,應(yīng)是從古至今人們對于廬山的看重和溢美。
今年國慶,我也去了廬山。不過,我沒有去攬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造化神韻,也沒有去解讀“青天削出金芙蓉”的絕妙視點,更沒有“仆臥香爐頂,餐露漱瑤泉”,去與廬山有一次零距離的親吻,我選擇的是一個另類的走近——廬山環(huán)游。
讀過歷史,讀過文學(xué)美學(xué)方志學(xué),當然也學(xué)習(xí)過自然地理,對于廬山算是有一點點了解。此前,我已知道,廬山之靈之秀,不僅僅在于它的自然特質(zhì),一定意義上,也在于它的人文沉淀。所以,我這次環(huán)游,主要目的是沿著廬山外圍,去尋訪這數(shù)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由來所發(fā)生的故事,追蹤和它血肉相連的歷史人物,感受它迥異的文化傳奇。
第一站:九江
十月二日下午,在一路穿越陽邏、雙柳、團風(fēng)、黃州、浠水、蘄春、武穴、黃梅之后,我終于踏上江西土地,進入九江市區(qū)。
眾所周知,九江與廬山近在咫尺,素為廬山門戶。這也就成為我廬山環(huán)游的起點。
不過這次出于時間關(guān)系,我沒在九江多有停留,只在幾個就近位置轉(zhuǎn)了轉(zhuǎn),便徑直出城,直奔下一個站點。
但畢竟九江是我此行之關(guān)鍵所在,它與廬山淵源過深,探訪廬山外圍文化沉淀,九江,不可繞開。
好在年輕時我曾在九江小住,后來又N次前往。對于九江,我大致了解一點。這其實也是我沒在九江多有停留的另一個理由。
依我看來,九江作為歷史古城、江西重鎮(zhèn)、當代中國特大城市,雖然在歷史長河里與廬山密不可分,兩者一直在互動發(fā)展,但它本身也承載著厚重的地理、歷史和人文文化。
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講,九江是個比較奇特的地方。它位于北緯29°43',臨界北緯30°,這恰是一個神秘的緯區(qū),被稱之為“一條穿越地球種種秘境的神奇緯線”。中國處在北緯29°-30°的城市大約僅有九江、重慶、奉化、義烏、景德鎮(zhèn)、岳陽、峨眉山、樂山、自貢、張家界、洪湖等十來個,明眼人一看,應(yīng)能清楚這些城市哪一個都夠得上神奇二字,有著不菲的能量。
從具體區(qū)位來講,九江直面長江,緊傍鄱陽湖,背依廬山,實為這一山二水由來已久共有的“岸上家園”,一方得天獨厚的形勝之地。在古代“水交通”時代,這里更一直扮演著這一山二水通商口岸和星級驛站的角色,成為眾多南來北往商旅、遷客、騷人、游子、達官顯貴,多會于此的流連忘返之所。
從水系流向來講,有種說法,九江是因湖漢九水(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鄱陽湖古稱)而成名。盡管這種說法不失爭議,有人說九江中的“九”并非實指,而是一個虛數(shù),意即“九”是古代中國人們概念里最大的數(shù)字,九江是匯聚了“眾水”,可能還遠遠不止“九水”。但無論如何,九江身邊的鄱陽湖起碼擁有“九水”歸一,這是無可爭議的。并且九江還有長江從面前流過。那么,這九水一江,各自源遠流長,合計起來,九江的聲名,應(yīng)是縱貫這所有的流域區(qū)域。反過來,它們的風(fēng)情民俗也必然給予九江以潛移。這就使得九江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開放的城市,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包容性的處所。
從南北溝通來講,早在上古時代,南方人 “其入中國(中原)”的路線,就是乘船從現(xiàn)在的信江、贛江順流而下,進入鄱陽湖,然后在九江一帶出湖口進入長江,再溯江西上,入漢水直達中原。在以后長達幾千年的古代中國,這條通道一直都是溝通中國南北的主要大通道。故九江素有“襟帶中流”、“舟車要沖”之譽。
從文化傳播來講,正因為大禹、秦皇、漢武、司馬遷、慧遠、陶淵明、湛方生、謝靈運、李白、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岳飛、朱熹、徐霞客等等歷史名人和風(fēng)雅之士的來來往往,以及他們的大量著書立說、詩詞歌賦,這里比之其它地方擁有更多機會接觸文化熏染,多出許多歷史厚重,九江自然也就聲名更加遠播、影像更為蔚然光目。
從當今格局來講,九江定位于旅游和港口、輕工業(yè)城市,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勢必讓今日九江,能插上更上層樓的翅膀。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九江,自古以來,如果不計廬山的影響,它的發(fā)展一直都與廬山有別。廬山走的是“山文化”之路,以山名重天下;而九江則一直是以水為中心,追崇一條“水文化”之路,是在以水來撬動歷史。事實上,正是這兩種文化交融,形成“山水文化”合體,才使兩者在漫長的歷史互動中,交相輝映,共筑輝煌。
第二站:白鹿洞書院
這是個鬧中取靜的地方,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星子縣境內(nèi)、距219省道約400米。
遠遠地,路邊一塊碩大指示牌映入我的眼簾。到了,年輕時就存于心中的一方凈土——白鹿洞書院,已在我騎行的公路右側(cè)。
我知,這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被譽為“海內(nèi)第一書院”的所在,是千余年來讀書人大都夢寐以求到此一游的一塊圣地。
我不敢稍有褻瀆,便把自己的摩托悄悄停在山門之外,只想揣一份虔誠,以自己的踏行,來一次精神層面的漫游和靈魂深處的洗禮。
也許它的影響力實在巨遠,當天來此瞻仰的人們,竟是人山人海,把個山門內(nèi)外堵的水泄不通。我分明看到,游客們所乘坐的各色車輛,有來自江西本地的,也有安徽、江蘇、上海、廣東、甚至陜西、河北、內(nèi)蒙的??梢娬?zhèn)€是率土之濱,莫非一種理念、一種文化。
我隨著人流,緩緩進入山門。我不想如在九江那般,匆匆而過,我希望珍惜這次機會,用心感受這里的一點一滴。
行走在彎彎曲曲、起伏不平的山路上,只見路的兩旁,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溝壑,路的兩旁全是參天喬木,讓整條山路一直掩映在蔽天的濃蔭之中。風(fēng)吹樹動處,光影搖曵;小溪徑流里,無聲無息,更讓這里顯得格外幽深。
大約行走十來分鐘,在蜿蜒山路盡頭,我終于抵達書院正門。
原來書院建筑主要修建在正門左側(cè)的山坡上,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回廊環(huán)繞,重重疊疊。大致分為欞星門、泮池、禮圣殿、春風(fēng)樓、書齋、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其中禮圣殿歇山重檐、翼角高翅,為書院中等級最高建筑物,青瓦粉墻,極具恢弘、莊嚴、清幽、肅穆意境。
一邊信步游來,一邊我的心里不由感觸頗深。書院自南唐創(chuàng)建、唐宋鼎盛、明清亦“濟濟焉,彬彬焉”, 在一個漫長的歲月浸禮里,它持久不衰,真正算得上一個奇跡。
我被這里的一樹一影、一廊一殿吸引,似乎忘了身在何處,仿佛回到書院興盛那個年代,看到李渤結(jié)廬于此、以鹿作伴、隱居讀書的影像;看到朱熹、周敦頤、呂祖謙、陸九淵、崔翼、王守仁、蔡宗袞、李夢陽等名儒們,為書院的發(fā)展奔走呼號、訂制洞規(guī)、置田建屋、延請名師、充實圖書、著書立說、傳道授業(yè)、孜孜以求的身影;看到一代代儒家學(xué)子們成批來這里熏陶,然后帶著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走向古代神州的東西南北……
我的思緒在時光隧道里穿越,驀然想起孔丘、屈原、司馬遷、張衡、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隱、范仲淹、歐陽修、蘇軾、李清照、朱熹、文天祥、關(guān)漢卿、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徐霞客、蒲松齡、孔尚仁、鄭板橋、曹雪芹、龔自珍,當然還有近代的康有為、現(xiàn)代的魯迅、當代的莫言等等。應(yīng)該說,這些不同時代的文化人,稱得上中國的脊梁,代表了當時中國的文化乃至精神走向。他們用作品說話,激勵和感染了一代代中國人。
而他們,又正是植根于中國這方土地,深受中國傳承文化的熏陶,然后始積文化之大成。是中國長期形成、由來已久的文化理念成就了他們。其中自南唐以降,不少還是直接承受以白鹿洞書院為代表的理學(xué)的影響。
如此說來,這廬山一側(cè)的白鹿洞書院,可謂善莫大焉、功莫巨焉。
以廬山來說,它的光環(huán),離得開這一府洞天嗎?
相信歷史不會忘記,中國的文化發(fā)展以及精神傳承史上,有一座豐碑:位于廬山的的白鹿洞書院!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