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變遷
來源:作者:陳金鳳時間:2013-05-06熱度:0次
陳金鳳
無論是為官從政,還是平民百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在童年的記憶中,我的如皋老“家”是支蘺破碎的。爹爹奶奶早年分居,各占“一間一踏披”?!耙婚g”為“明間”,也稱堂屋。“踏披”為“臥室”兼“灶房”。家里計有“菩薩桌”、八仙桌各一張、石磨、床鋪各一套,另有裝糧食用的壇壇罐罐若干。
在那“越窮越革命”的特殊年代,家庭成份雖“劃定”為“貧農(nóng)”,但筆者從未體驗到“貧”的絲毫光彩和榮耀;相反,因為“貧”,而吃盡了苦頭,受盡了歧視和折磨。因而過早地萌發(fā)了“奮發(fā)圖強、興業(yè)建家”的夢想。
上學期間刻苦學習,“小升初”即考上省立重點中學--江蘇省如皋中學。1962年前后,恰逢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按當時不成文的規(guī)定,農(nóng)村孩子初中畢業(yè)后即返鄉(xiāng)務農(nóng)。在那不堪回首的蹉跎歲月,筆者當過記工員,給上工的人記名字、發(fā)“工籌”;跟鄰隊陸新華到工地上修過馬路,盡管當時一天的勞動報酬只有一塊二角錢,但也因體弱無力被無情辭退;后又和本隊王松山合伙炸“油池”賣,結果賠得精光。同時,拾過“破布”、扒過蘑菇、搗過田雞,1964年還參加了公社舉辦的選拔“社教工作隊員”考試,并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被正式錄用。但臨行前,卻被有家庭背景的無名鼠輩頂替!
窮則思變。筆者遭遇一連串的失敗之后,決定“跳出農(nóng)門”,重謀“興業(yè)建家”之路。1965年9月,經(jīng)村團支部書記王春山推薦,終于“脫下農(nóng)裝,走進軍營”,第一次享受到部隊的“供給制”,第一次按月領到“軍人津貼”。盡管當時的戰(zhàn)士津貼每人每月只有6塊錢,但我卻特別珍惜,一心“攢錢回家蓋房”。1971年3月,筆者從部隊復員轉業(yè)到陜西地礦局第八地質隊工作后,翻修擴建祖居的愿望就更為迫切。在工作安排基本到位后,筆者即懷揣多年積攢的600塊錢回鄉(xiāng)結婚、蓋房。婚事因“女追男”,省去了一切傳統(tǒng)禮儀,辦得很“簡樸”, 很“革命”;但“翻修擴建祖居”卻“攤上大事”:隊長老貴開始答應借給“小麥關子”3000斤,以示對復轉軍人的照顧;但待筆者把祖房拆掉后,又說“隊里蓋房修房的人太多,幫不了忙了”!剛從軍營回歸社會的年輕人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計后果的!“你不給草,我就蓋瓦的!”在設法取得戰(zhàn)友陳春富和親、鄰的支持后,僅用20多天時間,即蓋起三間簡易瓦屋,植樹40多株,提前兩天返回工作單位。但“新婚”、“新房”雙重“喜氣”還未散盡,發(fā)妻小陸在老家卻“紅杏出墻”,并被奶奶、二弟捉奸在床!后經(jīng)公社黨委書記朱宏達協(xié)調,辦了離婚手續(xù)而各走東西。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1996年筆者在陜西完成黨校本科學歷深造,并晉升《陜西地質報》總編輯后,才想起老家祖居的修善翻建問題。但回家后卻發(fā)現(xiàn),老房己被老二金華夷為平地,40多株樹亦被砍伐怡盡,原歸筆者所有的莊基地也“變更”為他家的“自留地”。筆者核查原委,老二金華卻冷冷地說:“你那房早壞了,難看噢!我給你拆了!”顯然,已既成事實打成“死結”,只好順水推舟地說:“你要拆房砍樹,為什么事先連個電話都不能給我打一個?把莊基地‘變更’為你的‘自留地’很簡單;但你知道如果我要再蓋房的話,需要費多大事?!”……
2005年,在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無私幫助下,經(jīng)江蘇省如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規(guī)劃局簽證批準,筆者全額出資在老家原莊基地上為母親陳桂英重建正房三間,明確產(chǎn)權歸出資人--筆者所有。2010年又續(xù)建座東朝西廂房兩間。至此,筆者“翻修擴建祖居”的夢想終于變?yōu)楝F(xiàn)實!
在如皋老家“翻修擴建”的同時,西安的住房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從窯洞房到筒子樓;從戶縣太平峪到古城西安。34年間搬遷過八次,越搬面積越大,越搬條件越好。2005年,陜西地礦局新五號家屬樓落成后,筆者順利買下“三室兩廳兩房兩衛(wèi)”居室一套,總面積151.8平方米。該樓是當時西安市唯一獲得國家建筑行業(yè)金獎--魯班獎的優(yōu)質工程。“進宅”當天,陜西省企業(yè)報協(xié)會領導成員及局機關朋友,按陜西鄉(xiāng)俗攜帶名人字畫、精品瓷器、青銅小品等前來“暖窯”祝賀,其盛況讓我感恩不已。
回顧四十多年來在外“興業(yè)建家”打拼,有成功的地方,亦確有失敗和過錯。痛定思痛,才慢慢悟出“家”的真蒂:
“家”是社會的最小組成細胞。夫妻雙方在家里是無理可講的、無帳可算的,唯一可說可做的是“愛”。男女的結合組成一個“家”以后,絕不是1+1=2,而是0.5+0.5=1。“成家”過日子,夫妻雙方都要去掉各自的個性,作出適當?shù)淖尣剑@個“家”才能“完美”,這個家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是每個人都能符合自己的胃口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自己又何嘗能夠符合所有人的胃口?只有不斷加強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極道鮮師,“興家立業(yè)、反敗為勝” 才有希望和可能?!?br>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