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綠變
來源:作者:那山那石時間:2013-06-25熱度:0次
19世紀80年代初,靠苦干實干開山劈石造田挖掉窮根的羅甸縣云干鄉(xiāng)大關村,曾獲得全省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文明村鎮(zhèn)多項榮譽,“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忍不拔、苦干實干”的大關精神一度成為各地學習的楷模,村支書何元亮也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十五大黨代表和全國勞模,受到時任總書記江澤民的接見,紅色陣地已經成為該村的代名詞。
但是隨著時代的和諧發(fā)展,該村的紅色和綠色漸漸變幻交替交織,產生了新的色變,綠色、原生態(tài)的發(fā)展又成為了新時期見證該村發(fā)展步伐的另一只眼。
一個雨后天晴的周末,我們喜歡采風的人士決定去大關找找素材,看看變化,體驗生活。
70多歲的原村支書何元亮剛好在家,鶴發(fā)童顏,一身硬朗。聽他介紹該村發(fā)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記憶及思路還很清晰,人們歸結老人家身體好的原因,得益于大關村天然氧吧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滋養(yǎng)。
全村公益林17200余畝,僅杜仲中藥材就5000多畝,深林覆蓋率超過50%,全鄉(xiāng)少見。由于全村公益林和天然林都是分到各家各戶管護,并且實施了組組聯防、戶戶聯守,全村從未發(fā)生過深林火災,何支書給我們介紹該村的發(fā)展,生態(tài)建設占了很大時間。以前我們重點是解決溫飽,劈石造田,如今社會發(fā)展了,要向綠色銀行要效益。
談到藥材種植,何支書津津樂道,每棵杜仲就像他的兒子倍加愛惜。他給我們介紹,逢本村集貿市場趕場天的中藥材交易量就有三、四車。藥材主要來源于本村種植的杜仲、野生血藤、何首烏等。由于有了原材料基地就要產生交易,于是村委建起了集貿市場,方便群眾交易,村委負責維護和管理。因為管理和服務到位,村委建起的市場吸引了周邊群眾,就形成了自然集市。
為擴大藥材種植面積和深加工,目前村兩委正在籌建中藥材加工廠,預計投資固定資產300萬元,吸引群眾參股,引進客商到大關合資,解決本村勞動力就業(yè),增加附加值和稅收,在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大步朝前。
何支書喜歡講故事,哪怕是我們認為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經過他口頭一說明,就是一道很好的教育素材。走在大關田間地頭的水泥道路上,看到水泥路的兩邊修起一條條突起的小坎,我們順著斜坡朝前認真觀察,原來是集雨槽。下雨時,路上集中的雨水順著雨槽流向下方的水池,做到了資源節(jié)約最大化,田間地頭的水池個個水滿。別看這不起眼的水槽,那可是群眾在修路和水池規(guī)劃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屬于他們本村的“專利”。
每到雙休日,很多機關單位人員都喜歡到大關來享受天然氧吧洗空氣浴。因為到這里就像到了中央7頻道動物大世界的環(huán)境,不用擔心毒蛇和毒蟲叮咬,因為這里人和動物是和諧相處的。大家經常來天然氧吧的,有四類休閑又不賦閑的人。一類是準備要結婚的年輕群體,他們說初為人父人母之前,先到天然氧吧洗空氣浴,一方面是憶苦思甜,邁向新的人生,做好準父母的準備;另一方面是凈化后代,愿孩子今后不受世俗的污染。第二類是學生群體,主要到這里來看看田是怎么造的,五谷雜糧是為何物。第三類人群是采風創(chuàng)作的文人騷客,要經過心靈的苦旅才能帶來文化的苦旅。第四類人群是行政干部,他們說到這里洗空氣浴后自己就會黯淡得失,認真干事。
作者:石朝友 貴州羅甸縣文學戲劇家協會秘書長
電話:13885429011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