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路在科技街的改造中消失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6-28熱度:0次
錦州路、錦州支路是20年代形成的老路,即將在科技街的再次改造中徹底消失,路過吉林路,泰山路,再去看看錦州路,錦州路的西段在科技街的改造中已經(jīng)消失,東段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拆遷,還有那熟悉的勝利電影院,童年時代我們經(jīng)常來看電影,電影院旁邊兩側的馬路沿上,擺滿了連環(huán)畫攤,那時的我特別喜歡看連環(huán)畫,1分錢2本,我積攢著給媽媽買醬油,買鹽等商品剩下的每一分銀子,幾乎每天都要來看2本?,F(xiàn)在已經(jīng)是墻倒屋塌,遍地磚頭了。記得50年代全國剛解放的時候,經(jīng)常有國民黨飛機前來騷擾,在一次空襲警報中,飛機扔的一顆炸彈沒有爆炸就落在勝利電影院附近,成為趣談。
市北區(qū)醫(yī)院看來還沒有開始搬遷,照常營業(yè)。據(jù)說:醫(yī)院領導正在和開發(fā)商談判改造條件。正在拆遷的錦州路那熟悉的永紅幼兒圓,連接錦州路和泰山路的“神仙胡同”、還有整條的僅僅200米長的錦州支路,都是我童年和同學們游玩的地方,現(xiàn)在是磚瓦遍地,被高高的蘭色鐵皮圍擋攔起,準備改造了。
根據(jù)檔案記載:日占青島時期,在若鶴山(貯水山)下建了神奈川町,1922年改稱錦州路,錦州路在20年代也很繁華,曾經(jīng)有過長途車站(靠近遼寧路加油站),還有洋行,商店。居民仍以日本人為多。在錦州路上有日本人開設的上村商社、細野吳服店、新亞商會等。錦州路、桓臺路口開設了一家“若鶴市場”,市場是“口”字型,中間廣場北部建有一座稻荷神社,四周的商店有日本商人開設的吉上商店、吉村商店、竹村洋品、大吉飲食店、肥前屋、今富商店等;中國商人開設的榮利順、德成號等。 錦州路北端,曾有中國人開設的一家永樂戲院,戲院不大,可容三百多位觀眾,主要演出京劇,也演“落子”(評劇)。舊青島,地方戲如柳腔、茂腔進不了劇場,劇場演京劇排第一位,第二位的劇種就是“落子”。 淪陷時期,日本人三浦林拆了這座戲院,改建了現(xiàn)代化電影院叫東洋劇場,專演日本電影,日本電影制片廠的新片剛拍好就可以在這里放映。抗戰(zhàn)勝利后初名遠東劇院,改民眾劇院,再改成勝利電影院。1947年,因國民黨匪兵看電影不買票,反而毆打服務員,砸毀大門,全市電影院聯(lián)合大罷映,勝利電影院的職工積極參加了這次運動。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初期由人民解放軍32軍接管。32軍文工團在這里公演了著名歌劇《白毛女》,這是這部歌劇第一次在青島演出,許多遠程觀眾都專程來看演出。他們還演出過歌劇《劉胡蘭》、《三世仇》等。后影院又交給地方,作為青島市文化局下屬影院,一度改為紅光電影院,后又恢復叫勝利電影院。
我記得在50年代,錦州路靠近章丘路那里,看到過拉洋車的,在遼寧路科技街兩側,有許多汽車車站,也許就是當年長途車站的印記和延續(xù)。在我們吉林路大院一樓曾經(jīng)住著一個姓候的老人,據(jù)說他就是20年代在錦州路做洋行生意的,他媳婦有病,沒有孩子,在60年代為了給媳婦治病,他聽從了街上的傳說,買了一只公雞,天天用注射器抽出公雞的血再注射到妻子的血管里,他媳婦很少出門,兩個人都沒有工作,但家中很有錢,文革中他們被紅衛(wèi)兵強遷農(nóng)村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錦州路的小茶爐,它位于已經(jīng)消失的錦州路與鄒平路拐角,哪個時代,夏天沒有燒爐子的,喝開水都是去買開水,一分錢一燎壺,那一壺能灌將近2暖瓶水。
錦州路這家茶爐是和小商鋪連在一起,主人好象姓楊。他的臨街房間僅僅只有十平米左右,靠窗放著一個燒水茶爐。小茶爐高兩米多,直徑也足有一米,小茶爐上端有一根汽管,穿窗而過,上面裝有汽笛,每當小茶爐的水開了,白色的熱氣會從鐵管噴出,沖得汽笛發(fā)出刺耳的哨聲,雖然我們相隔一條街道,但也聽的到。冬天就沒有去茶爐倒水的了,因為家家生爐子,順便能燒開水,小茶爐就光賣商品了。鄰居們說:“那姓楊的老板在文革中被批斗后癱瘓了,他有兩個妻子,本來都已經(jīng)離開他了,但是看到他病了,又一起返回來照顧他,照顧他的生意,直到拆遷,再也沒有見到那兩位老人和他們的小茶爐。
同時消失的還有吉林路小學的分校,那是我童年的母校,吉林路小學是四十年代抗戰(zhàn)后成立的,沒有鍛煉的操場,很狹窄的校區(qū),卻因為拆遷少了一個分校。據(jù)說,開發(fā)商已經(jīng)給學校補償。
錦州支路很短,僅僅只有60米,錦州支路8號是錦州路兩側最大的院子,因為院子里面分了2個院,共50多戶,南面是3層樓,2層南面是錦州路的門頭房,北面一樓是遼寧路的門頭房。我在吉林路上學時候的有許多同學住在里面,童年時代經(jīng)常在他們院里學習,學習結束就在附近游戲。我有一個姓黃的同學,他的父親經(jīng)常在錦州支路扎一個大棚子買早點,他的油條格外好吃,個大,酥黃。他的豆?jié){是用石頭磨磨的,很好喝。尤其他賣的甜沫比豆?jié){更吸引人,他賣的甜沫5分錢一碗,油條是用香油炸的,3分錢一根,油條加甜沫一起吃那味道可真叫絕。嚼一口油條,喝一口甜沫那種韻味會激起胃中的酶和口中的味蕾有一種交叉的享受,所謂甜沫的基本做法和用料是:在鍋里先把水煮好,依次加入豆干、碎粉絲、豆腐泡,已經(jīng)煮爛的紅小豆、花生米等配料后加入用水調(diào)好的小米面,放入鹽、味精、胡椒面、食用堿等,等再次開鍋后這時就成了粥了稠度大是上品,這時再加入已經(jīng)烹好了的蔥油適量。甜沫就可以出鍋了!“甜沫”,我開始以為是青島地區(qū)的一種市井小吃,筆者先后在青島比較出名的幾個小吃店,哈過甜沫。次加入豆干、碎粉絲、豆腐泡,已經(jīng)煮爛的紅小豆、花生米等配料后加入用水調(diào)好的小米面,放入鹽、味精、胡椒面、食用堿等,等再次開鍋后這時就成了粥的稠度大是上品,這時再加入已經(jīng)烹好了的蔥油適量。甜沫就可以出鍋了!
每天早晨5點他們老夫妻就開始忙,一直忙到早晨8點以后,后來,我那姓黃的同學就業(yè)去了4808軍工廠,也許因為職業(yè)的特殊性,未到50歲就因病逝去了,他老兩口也早就離開了世界。我同學的姐姐黃繼紅很有文才,曾經(jīng)是一家飯店的經(jīng)理,后來退休。經(jīng)??吹剿趫蠹埫襟w發(fā)表文章。
錦州路東頭基本是居民區(qū),錦州路1號有弟兄兩個都是我同學,哥哥學習不好,弟弟學習很好,哥哥因為老是留級不去上學,后來就業(yè)工作了,弟弟學習好反而下鄉(xiāng)了。四十年后,哥哥也退休了,最近我去中山公園,看到許多老年朋友都在牡丹亭唱歌,伴奏的竟然是他哥哥,我曾經(jīng)的小學一年級同學,他也能認出我來,簡直是奇跡。他的二胡拉的如泣如訴,悠揚動聽,比我拉的強上百倍,面對曾經(jīng)的一年級同學,我不由的感到汗顏了。
錦州路在這次吉林路,泰山路片的拆遷中即將完全消失了,它的許多故事卻依然存在,存在在我們的記憶里。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