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嶗山因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則小故事“嶗山道士”而聞名天下,其道教文化源遠流長詭秘莫測很值得人們探索,但至今為止真正能掌握其道教文化的脈絡仍須不斷地探求和追朔……
“嶗山論道”應該是向世界推介的突破口。如果把道教文化和名山旅游結合起來,人們不由會想起四川的青城山或南陽武蕩山,但我們更愿意想起的是山東的嶗山。嶗山自古以來就是以道教文化著稱,小時候我就聽說過嶗山道士“穿墻術”的故事,后來在青島居住就有機會多次去“太清宮”,并親眼見到“傳說”中的墻,眼見為“實”嘛。被譽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叢林”的太清宮,香火一直挺旺,路又不是很遠,再加上沿途山海相連的風光實是讓人心醉。
夏日的海風送爽,乘車行駛在環(huán)海的蜿蜒且旖旎的山路上,心情很是開朗并愜意。我的腦海里卻在想,“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暗馈睂τ谑篱g,運用于維空、事物、心境和萬物,而從人的慧識而言,達到理性認識,再超越理性而感知,才是“道境”,“道境”是可以以感而知。這些,我也有些似懂非懂。嶗山是道教發(fā)祥地之一,現有道觀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
嶗山古稱“神仙窟宅”、“靈異之府”,嶗山道士更是名揚天下??v觀嶗山道教2,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嶗山氣勢雄偉,峰巒疊嶂,深澗幽谷,山海相連,秀雅飄逸,整個山區(qū)綿延370多平方公里。自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代,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進山敬仙,煉丹采藥,這就是嶗山道教的萌芽時期。二是初創(chuàng)階段。據《太清宮志》記載:早在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曾做過上大夫的張廉夫就棄職在這里建了一座生官廟,供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神位。兩年后又增建了三清殿,供奉三清(即太清、上清、玉清)神像,至此整個道觀正式稱為太清宮。三是發(fā)展階段。東漢以后,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嶗山道教總的趨勢是發(fā)展的。特別是唐王朝的建立,曾一度把道教定為國教,各地道人、方士來嶗山出家為道,避世隱居的人越來越多,宮觀廟庵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道教文化廣為傳播,初步確立了嶗山道教在中國北方道教中的領先地位。四是鼎盛階段。金、元時代是中國的北方全真道大興時期,這個時期以至后來的明、清,嶗山道教達到了鼎盛階段。南宋末至元初,以邱處機為首的王重陽的七弟子亦稱“北七真”,在嶗山傳教,建立了七派使嶗山成為中國北方的全真派中心。邱處機一生七到嶗山,留下40多篇詩作和多處摩崖石刻。太清宮有他四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海雪茫茫不見涯,潮頭只見浪翻花,高峰萬疊連云秀,一簇圍屏是道家”,他為嶗山道教文化的興盛做出了重大貢獻。
總之,這一時期,由于七真道派的興起,嶗山道教無論教派和廟庵道徒之眾多,還是說法闡教和經文韻牌內容之豐富,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成為中國道教的北方活動中心。蒲松齡的小說《嶗山道士》被世人傳誦,為峙山道教文化增色。這個時期道觀在峙山星羅棋布,初步形成了“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格局,嶗山道教的發(fā)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
滔滔的海洋舒展胸懷,巍巍的青山擁抱真情。海上嶗山山海人景溶為一體,是人與自然的親情結合。我們一行游走在探索嶗山道教文化脈絡的道路上,領悟到登山游覽也是一種文化,更是獲得知識、欣賞藝術和品思哲理的一種特殊的空間活動。因此,道教文化就成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自然景觀起到渲染的作用,對旅游者更是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如太清宮諸多楹聯(lián)中,有一幅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寫有老子《道德經》中的兩句名言:“天下有道,行馬走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以郊”,充分顯示老子樸素的辯證思想,令人深思,這是嶗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坐上太清空中纜車扶搖直上到上站,然后幾個人徒步沿山林間的小路朝西北走,轉過藥圃不多遠,抬頭就可見昆侖山主峰棗玄武峰的半坡上綠蔭如蓋,綠叢中透出耀眼的黃色琉璃瓦殿檐,這里就是道教全真金山派的開山祖庭棗明霞洞了。登上青石鋪成的石級路,就到了朝東的明霞洞山門外,四周圍茂密的竹林在山風中搖曳,涼風吹拂在臉頰頗感愜意。山門內有兩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玉蘭,花開時節(jié)花大如盤香味撲鼻。玉蘭樹后有兩株高大的雌性銀杏,與山門外的一株粗壯的雄性銀杏相呼應,這3株古銀杏的樹齡都在700年以上,據推算,當屬于宋末元初建洞時所植。該洞開鑿于金大定年間,洞額“明霞洞”三字為清代書法家王序所題。據說原洞高大寬敞,明代道人孫紫陽曾靜修于此。清康熙年間遭雷擊,大半陷入地下。洞東巨石尚存,題刻有“天半朱霞”。洞前平崖如臺,由此遙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視崖下溝壑縱橫。明霞洞雖地處陡峭的半山腰中,但我們發(fā)現,這里吃水卻不困難。這里共有3個泉,俗稱上泉、中泉、下泉,3泉中以位于神龕下面的上泉為最著名,廟內道士稱為“神泉”。泉水終年充盈不涸,水質清冽甘醇,是道士敬茶待客時所用的上品水。
走出明霞洞,看見一隊登山人馬向山上爬去,一問方知這批“驢友”是去東北方海拔763米處的山峰,因峰頂的形狀像一只船,被稱為“萬年船”。因為天氣熱,我們決定下山向西,也不坐索道,而是直奔道教的另一重要場所“上清宮”。從翠竹林中穿行,周圍的群山峰巒疊嶂郁郁蔥蔥,我在綠蔭靜幽中小憩午餐,舉杯暢飲。高興時時間過得很快,朦朧中已經有些酒醉了,爾后起身又上路了,稍行不遠便到了上清宮。上清宮外有一銀杏樹參天而立,樹齡已逾千年,為建上清宮時“華蓋真人”劉若拙手植。母樹屹立宮前道旁,在它的周圍生長一圈子孫樹,即從銀杏發(fā)達的根系里復生出來的“樹”。子孫樹生成期也逾百年,銀杏樹干銘牌為“古樹名木001號”,又稱“鳳凰涅磐”。樹旁遺一石礅,上有花瓣圖案,中間有洞,但洞沒有完全穿透,應為石礎。離樹很近的山崖上,有“太極圖”。我問了上清宮的道士,據說上清宮的出現竟與趙匡胤有關呢。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于他在登基前后多次得到道教高人點撥,對道教心懷感激,對道教人物高看一眼。當他聞聽劉若拙修道高深,便詔請他晉京。經與劉若拙談玄論道,證實劉若拙名不虛傳。留賢心切的趙匡胤,最終也難拂劉若拙回歸嶗山之意,除了敕封他為“華蓋真人”以外,還撥款“敕建”上清宮與太平宮,作劉若拙道場。走到上清宮外的西北角,有一塊形圓如丘的鰲山石,石上橫鐫“鰲山上清宮”,直刻丘處機“長春真人作詩十首”及十首詩全文。從詩中可以看丘處機對嶗山的贊美:“陜右名山華岳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盡不知?!笔掠幸粛魃矫笆ニ保怂舷聟R入龍?zhí)镀?,這就是圣水河。丘處機的衣冠冢就建于上清宮的南側。
離開上清宮不遠,看見一老漢在兜賣石花菜做的涼粉,襲明老師請客,幾個人不客氣地坐下讓肚子痛快了一番。在去“龍?zhí)镀佟钡穆飞?,我很有興致地讓一個篆刻藝人給我刻了一枚橢圓形的玉章,是繁體篆字,我還比較喜歡。夏日的嶗山正是山青水綠的時候,滿山翠綠如染如織,銀杏、耐冬、柏樹和榆樹枝繁葉茂一片蔥綠,連登山臺階邊的小草也是那么鮮嫩,油亮,招人愛戀。登山就是為了鍛煉出汗,我們一個個走得汗水津津。一路前行,我們終于來到了壯觀的龍?zhí)镀俨?,看著天上的一簾瀑布,地上的一潭清水和奇異怪石,頓時感到心曠神怡情舒意爽。龍?zhí)镀倬驮诎怂?,八水河發(fā)源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天岔頂、北天門、東西岐諸山,因八嶂之水匯流而得名。澗水擺脫了山巒的羈絆,跌宕起伏,一路呼嘯,蜿蜒南下到林木蔥籠的“百木林”附近,飛瀑從高20多米、寬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上陡然跌落,水分兩股,凌空飛瀉呈八字形,形成飛流直下的瀑布,濺入8條澗水匯合的清澈深潭之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這里春秋少雨,瀑布細流如紗,不飛不濺,文靜潔秀,似絹下垂。但夏日大雨過后,山洪暴漲,飛騰叫嘯,瀑布從云霧繚繞的山崖上奔突而出,飛騰咆哮,仿佛兩條白龍騰空而起,攪起漫天水霧,迸珠濺玉,濺開萬朵銀花,撒落漫天玉屑,陽光下更見“鱗甲”閃光,蔚為奇觀,因名玉龍瀑、龍?zhí)镀?,又有“龍?zhí)秶娪辍敝Q。清人藍楨之有《八水河玉龍瀑》詩贊曰:“百尺峭崖高無已,左右青山近相比。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側噴西江水。余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環(huán)記。只應泉源直上通,仰視春天不違咫”。龍?zhí)镀夙敹?,刻有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龍吟”兩個直徑1米的隸書大字。字跡蒼勁有力,深得游人的贊賞。龍?zhí)镀傧掠幸粔K長形巨石,巨石下尖上平,我們站在新修建的石橋上,遠眺四周雄峻的群峰,心潮起伏熱血沸騰,近仰“龍?zhí)秶娪辍钡膲邀惷谰?,心靜如止寧靜致遠。那千姿百態(tài)的獨特山光水色,令我們真有些驚嘆不已,留連忘返了。
在領略了嶗山道教的博大精深以后,龍?zhí)镀俚奶烊痪坝^讓我對道教的追尋稍作休憩。我仰脖痛快地喝了一陣清涼的嶗山礦泉水,渾身舒暢至極,突感茅塞頓開:嶗山論道,即可謂在幽奧尋真之境中,吸取海上仙山之靈氣,體味悠久道教之精髓,以達到修煉成“天人合一”之崇高境界呀。
上一篇: 溱潼古鎮(zhèn)
下一篇: 大海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