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才女”與王定國的故事
來源:作者:閆永定時間:2013-08-25熱度:0次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一次偶遇,震撼了我》的文章,使我感觸良多。
該文說,作者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小學時期的一位同學,這位同學的變化使作者受到震憾。作者說,這位同學曾經(jīng)是他們那所小學校的小名人、小才女,作文成績總是最高的,作文常常作為范文在班里朗讀,在老師的眼里她是很優(yōu)秀的學生,其才情明顯優(yōu)于大家,讓大家羨慕?!靶〔排鼻啻红n麗、聰明好學,家庭條件也不錯,還有三個在外上學的姐姐,讓她可以得到很好的熏陶。但是這位“小才女”自恃聰明,沒有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繼續(xù)努力,不好好讀書學習,在上初中時,當同齡人尚對愛情依舊懵懂無知時,她卻戀愛了,接著又退學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作者上高中、上大學、上班、結(jié)婚,又到了北京。偶然的一次機會,當作者見到這位昔日的“小才女”時,形象竟然與印象中的樣子差距太大了,她眼睛無神、表情木然、頭發(fā)蓬亂、臉膛黝黑臃腫還帶著片片斑痕……她沒有了家庭,當年的才情已消失殆盡,成為一個生活拮據(jù)、在街道擺小攤的無業(yè)者。作者感嘆道“真是恍如隔世??!時間竟然如此殘酷地將人摧殘到如此地步!”看到這些,我的心在痛,我為這位“小才女”的處境感到惋惜!
也是在前不久,我還看了一篇介紹剛過了百歲生日的謝覺哉夫人王定國生活的文章,也給了我不少的啟示。
王定國,1913年生于四川省營山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父親死后,她擺脫了成為童養(yǎng)媳的命運,參加了革命,1934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征,1937年與謝覺哉結(jié)婚。謝老去世后,她承擔了整理謝老著作的重任,出版了《謝覺哉傳》等多部歷史文獻。王定國與謝覺哉結(jié)婚時,謝覺哉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著名理論家、大學者,而那時的她卻是個“文盲”。為了更好地幫助謝覺哉工作,她下定決心讀書、寫字,通過努力,終于達到了較高的文化水平。她長期堅持學習、愛好讀書,75歲時又開始學習書法和繪畫,憑著驚人的好學和堅持精神,創(chuàng)作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書畫作品。離休后,她把精力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工作中去,成為一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小才女”和王定國同為女人,但二人的反差竟是天壤之別,而她們的起點和結(jié)果卻是反向的。起點:“小才女”,家庭條件不錯,能夠正常地上學,已經(jīng)顯露出了“文才”,且有了小的名氣;王定國,家庭貧寒,是一個差點成為童養(yǎng)媳的文盲。結(jié)果:“小才女”成為一個生活拮據(jù)的落魄無業(yè)者,王定國成為一個有文化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之差異,其原因概因二人的后期個人努力不同,概與二人的讀與不讀書密切相關(guān)。
人們說“知識改變命運”,而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之一。貧窮和環(huán)境條件的因素使王定國沒有讀書的機會,成了文盲,但當有了機會后,她不因不識字而遷就自己、知難而退,而是從零開始,知難而進,學寫字、堅持讀書,最終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有修養(yǎng)的社會活動家;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王定國她不喜歡讀書的話,她滿足于自己已經(jīng)有了一個有地位的“高干”丈夫,那她充其量只能是一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而已。那位“小才女”呢?卻是另一種情景?!靶〔排奔彝l件優(yōu)越,上了小學的她,學習成績優(yōu)異,文筆讓同伴羨慕,但“小才女”不珍惜這些,卻自恃聰明,不好好讀書,早戀退學而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時間就是這樣改變了兩個女人,而這樣的改變卻是反向的,卻是“正”與“負”的不同,我們怎能不為她們而感慨呢?!這樣的改變,不容置疑,其實質(zhì)乃是自己造成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一些我熟悉的人,他們與“小才女”和王定國的故事有著某些相似性。
我的祖父小時候家境貧寒,從小未上過一天學,11歲就因災荒而離家外出謀生。但他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當生活安定下來之后,在給人辛勤做工的同時,還抓緊機會勤奮自學、讀書,長期堅持、孜孜不倦,終于有了自己的商號和土地,還成了一個能夠吟詩作詞、有修養(yǎng)、有文化、受人尊敬的人。
在我?guī)资甑娜松闹校鲆娺^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中不乏學識豐富、喜歡讀書之人,也接觸過幾個雖具有中?;蚋咧袑W歷,但卻是視讀書為無用,與讀書“絕交”的人。這幾個具有中?;蚋咧袑W歷的人,因為受當時的左傾政治形勢和其它因素的影響,沒有能夠用其才、盡其所能,沒有成為“有工作”的人。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們垂頭喪氣、渾渾噩噩、安于命運的安排,認為讀書沒有用了,與讀書“絕交”,認為只有“運氣”和“機會”才能改變一切。若干年后,他們基本上把學到的一些知識忘了個十之八九,幾乎成了一個文盲或半文盲,從其外表形象和言談舉止上來看,根本覺察不出他們是個有點“學歷”的人。
我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喜歡讀書的人,我喜歡喜歡讀書的人,喜歡與喜歡讀書的人交朋友。我對于那些自恃聰明、不愛讀書、渾渾噩噩過日子、粗俗低媚、沒有知識卻常常嘲諷讀書人的人不怎么“感冒”。
當今,不讀書好像成了社會的一種通病,有智慧、有良心的人對此憂心忡忡。據(jù)說中國人每年的人均讀書量僅為4.3本,比韓國的11本、日本的20本、法國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少得多!看到這些數(shù)字,我真的覺得羞愧無比!我國號稱是一個重視文化教育的文明古國,人們當今的讀書量竟是如此之低,真叫人汗顏!
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濃厚的閱讀風氣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發(fā)達的科技、繁榮的文化,更有知書識禮、平和理性的社會風氣,而不讀書的風氣所帶來的肯定是科技的落后、荒寂的文化,以及粗俗無理、道德修養(yǎng)缺乏的社會陋習。媒體披露的中國旅游者在境外沒有禮貌、素質(zhì)不高而屢遭詬病和貶斥的現(xiàn)象,我想無不與其讀書少、眼光短淺、缺乏修養(yǎng)有關(guān)。
縱觀古今,有關(guān)讀書的好處比比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改變命運”、“我身上的一切好東西都是書給我的”、“書是瞭望世界的窗口”、“書籍是屹立于時間汪洋中的燈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喜歡讀書者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傳頌古今,清代康熙帝的好學、苦學、博學、通學使其成為一代名君,孔子讀書而讓儒家思想遠揚海內(nèi)外,屈原讀書而唱《離騷》,司馬遷讀書而著《史記》,唐宋人讀書才讓詩詞燦若星海,蒲松齡讀書寫狐鬼而熠熠生輝,曹雪芹讀書而使紅樓夢成千古奇書……?,F(xiàn)代的毛澤東、周恩來孜孜不倦讀書尋求革命真理的精神而成就一代偉業(yè),科學家錢學森、華羅庚、袁隆平等終身愛學習、刻苦讀書而科研成果斐然……。
前總理溫家寶指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關(guān)系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蔽覀儚淖约旱闹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覺察到,愛讀書與不愛讀書的人,其品位和氣質(zhì)是不一樣的。正像有人說的那樣,男人讀了書,將更加充實智慧、氣宇軒昂、一表人才;女人讀了書,將更加清純美麗、秀外慧中、氣質(zhì)不凡。
雖然我認識的那幾個有一定“學歷”的人,他們根據(jù)自己的不幸遭遇就認定決定人生命運的是“運氣”、是“機會”;雖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幾近文盲的人卻能居高位、掌大權(quán)、享快樂;雖然存在“搞原子彈的比不上買茶葉蛋的”的現(xiàn)象……但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絕對不是讀書的錯,也根本不能作為不讀書的理由!
人們應當堅信:求知是立于天地之間的正途,讀書乃安身立命之本!要我說,那位“小才女”的青春是毀于她自己之手的,她的落魄無業(yè)是沒有好好讀書而造成的;我認識的那幾位有點“學歷”的人,如果不是那么相信“運氣”、“機會”的話,如果在人生的歲月里能夠覺醒,好好讀書、繼續(xù)充實自己的話,走好自己的另一條路,說不定在某些方面還會有一番作為呢。
在黨的十八大上,“開展全民閱讀”首次寫進了政治報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擬用全民閱讀立法方式推進全民閱讀,使人們看到了曙光。以國家的名義和法制的手段,引導國民熱愛閱讀,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當從“小才女”、王定國和我舉的幾個例子中汲取正反兩方面的教訓,不忘“天道酬勤”和“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的提示,勤奮學習、追求新知,相信讀書是人生的絕對需求,認真讀書,堅持終生。
讓我們一起好好讀書吧!至于對于我的這些說法仍然不以為然的人,我想肯定是會有的,那就隨他去吧!因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