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的年華遇到你
—與朗讀的不解情緣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一年前,有幸聽輔導員白老師的匯報表演,那一刻,作為師范畢業(yè)生,我深深地相信我與朗讀已經(jīng)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說起朗讀,最初有幸接觸是在大學時代。那是,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不知道朗讀的魅力何在,單純的知道那是一門要考及格的課,也只知道一味的機械般去模仿趙老師的神韻,沒有自我,沒有情感,更何談與作者、文本的對話交流,也與藝術掛不上邊。
再次與朗讀擦肩回眸,卻是畢業(yè)之后了。一年多的工作,使我已不再是當年稚氣風發(fā)的校園學子。幸而,我旁聽了縣里為農村小學教師舉行的培訓,而絕大部分培訓內容便是關于朗讀的。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著驚喜和意外,培訓朗讀的正是我大學教朗讀課的趙老師。
都說相逢是首歌,再次遇見自己的老師難免有些學生時代不曾有過的小激動。聽趙老師的朗讀課,已不止一兩次了,而如今聽來卻更富有韻味、更有魅力。趙老師的課與其說是在上課,不如說是在享受心靈撞擊的震撼。他由朗讀中的聲音的運用講到朗讀中理解和感受,再講到朗讀中技巧的巧妙運用,以及朗讀課例的示范,這一切的綜合真正的將朗讀的魅力達到了“內明于心,外達于人” 。尤其是人教版課文《生命 生命》一課。
《生命 生命》一課是臺灣作家杏林子的作品,在2002年新課改的春風的召喚下,2004年9月首次出版于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五組中生命主題下的第三篇精讀課文。課文的入選必然是合理的,但如何讓學生認識這個活生生的存在,但卻不容易理解話題,讓學生樹立一種對生命敬畏的意識,卻不言而喻的成為我們老師面前的一道難堪。那么,我們不妨從朗讀入手,看看趙老師是如何將朗讀的魅力很好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
從課題入手,牽線全文。那么大家都知道題目中的中心是生命,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該怎么讀呢,趙老師故弄玄虛的問。于是,全體培訓的老師不約而同地將“生命”一詞強調出來。這就很自然地糾正了我們一些老師將“生命”與“什么”同時強調的錯誤。是啊,作者杏林子想說的是“生命”是什么,而不是生命是“什么”的問題。
從理解入手,定向推進?!霸娢目偺N情,感受入其中。心有制高點,漸行情漸濃。待到總爆發(fā),盡釋一腔情。用情最忌諱,一步一為營?!薄渡?nbsp;生命》一課由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個故事組成,由昆蟲到植物再到我們人類,情感定向推進,因而我們朗讀時應該推進鮮明、有力,更求穩(wěn)妥,切不可“感情不可遏制泛濫”。所以,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才有對自己的生命鏗鏘有力負責的有聲語言。
從情感入手,靈活表達。“目擊事物,便以心擊之”。朗讀是由書面語言進入的,感受基于理解,表達基于情感,而情感的表達通常我們會體現(xiàn)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上。如趙老師指導的《生命 生命》一文中,“我忍不住/放了它”。正是作者的對生命的深刻的感知,才會出現(xiàn)表達的停頓。
這樣的朗讀才算的上是朗讀,這樣的指導才是最有魅力的,這樣的培訓才是最誘人的。
而享受完美盛宴的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覺得責任卻更重了。那么,我們的學生朗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小學生要把書讀好,首先就要先會朗讀課文,而朗讀課文并不只是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有感情,而是要真正懂得朗讀的技巧,特別是要注意不同的句子在朗讀時的速度和句調的把握。這一切的指導要靠我們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我們的教師可能一下在技巧上不能自然的運用和處理,但是我們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調動情感去彌補這一空缺。記得巴金說過的話:“我不是有才華,只是有感情?!逼鋵崳蠓菜囆g,到了一定的境界,多半已不關乎技術,而關乎情感。讓我們把朗讀當成一門藝術,注入恰當?shù)那楦校首x起來就沒那么難了。
在這里我不談孔凡哲老師的校本研究的高深闊論,也不說優(yōu)秀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推進的精美策略,我只談與朗讀不解之緣。因為與朗讀結緣,受其深刻影響,我相信從那一刻起,就不止我一個了。那么,在以后的生涯中,我愿與之攜手,伴隨我一生,讓自己的朗讀水平更上一層樓。我也定不辜負這段最美年華里的相遇,讓它成為我的年華里最美麗的相遇。